第117章 司马懿之愤

- 察觉孟达谋反:蜀将孟达投降曹魏后,得到魏文帝曹丕厚待,但司马懿认为孟达言行诡诈,不可信任。孟达暗中与吴国、蜀国联络,图谋反叛。诸葛亮厌恶孟达反复无常,又担心他制造祸患,派人将孟达意图谋反的事情告诉了魏兴郡太守申仪,孟达得知事情败露,决定举兵反叛。

- 迅速出兵平叛:司马懿得知孟达谋反,担心他迅速起事,于是写信给孟达陈述利害,使孟达犹豫不决。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正月,司马懿率军昼夜兼程,仅用八天时间就赶到新城郡治所上庸城,发起新城之战。孟达写信向诸葛亮求援,打算据城坚守,但他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开城投降。司马懿率军入城,诛杀孟达,俘获士兵万余人,随后又将申仪逮捕,送往京城治罪。

5. 抵御蜀军北伐:

- 与诸葛亮对峙: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司马懿升任大将军,加授大都督头衔,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率军讨伐蜀国,但因天降大雨被迫班师。次年,诸葛亮率军攻打魏国天水郡,兵围祁山,魏明帝诏令司马懿统率大军西进,驻守长安,统率雍州、凉州的军务抵御诸葛亮。此后,司马懿与诸葛亮多次交锋,各有胜负。

- 拖死诸葛亮: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十万进攻斜谷,在郿县境内渭水南面的平原修筑营寨。司马懿作为主将,统率大军抵御蜀军入侵。两军对峙百余日,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6. 平定辽东公孙渊叛乱: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曹叡,自立为燕王。曹叡派司马懿带兵出征讨伐公孙渊。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迷惑公孙渊,让主力军隐蔽渡过辽水直逼敌军襄平本部,然后使用围攻战术,将公孙渊围堵在襄平城内。最终,公孙渊选择从城南突围,战死在梁水边。司马懿进入襄平后,杀害了除十五岁以下男子以外的所有男性,人数达七千多名,并筑起京观。

7. 发动高平陵政变:

- 与曹爽争权: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少帝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受命辅政。曹爽为排挤司马懿,将其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司马懿表面上隐忍,暗中却布置策略,等待时机。

- 政变夺权: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京都洛阳,并请求太后罢免曹爽的职务,撰写状书让曹芳陈述曹爽的种种罪行。最终,曹爽投降,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升任相国,受封安平郡公,此后独揽朝政。

8. 晚年及去世: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四月,司马懿率军平定王凌之乱,诛杀楚王曹彪,又囚禁曹魏宗室诸王。同年八月,司马懿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后来其子司马昭晋位为晋王,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追谥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