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6年,高澄入朝辅政,当时他年仅十五岁,成为少年宰相,为其父高欢整顿吏治,惩治贪贿。
在高澄入邺城辅政之后,致力打击贪腐,一度压制了东魏政权初期官场的贪贿之风,并逐渐得到改善。
公元538年十二月,高澄被授与吏部尚书之职后开始整顿吏治,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任用了大量的汉族人为官员,给东魏的政治带来了气象一新的好局面。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传说有一天,有只麻雀衔了一枚永安五铢铜钱放置在高欢座席前面,这永安五铢铜钱乃是由孝庄帝元子攸,于永安二年(公元529)下令铸造的。
高澄于是下令百炉别铸此钱,又称“令公百炉”钱。北魏末年战乱,导致经济紊乱、货币贬值,民间私铸大量假钱。
高澄早在父亲高欢接掌东魏政权时,就开始改革这项弊政,他命令手下的人前往全国各地,将铸钱用的铜和原有的钱币收集起来,重新回炉铸造。
然而民间偷铸假钱的情况仍然屡禁不绝。为此,高澄在朝会上与群臣商讨应对的办法。
他问众人:“诸位臣工,我朝市面上的铜钱存在大量掺假、造假的现象,大家对这个问有何看法?可有良计解决之?”
负责财政的大臣上前启奏说:“启禀大王,要解决这个难题,须花费大力气将市面上的造钱原料铜和所有流通的铜钱收集回来,由官府统一铸造,或可杜绝这个问题。”
另一名大臣就反驳:“禀大王,此做法劳民伤财,但成效有限,需有一个标准货币做标尺,让所有的铜钱都以这种标尺铜钱为计量单位,这样的话或许能解决问题。”
高澄听了后,沉思了一会才说:“本王认为两位都说得有些道理,只是出现了问题不解决,放任不管,最终会导致我朝的经济崩溃,于国于民都大大不利。
这样吧,原有流通的铜钱就不回收了,但所有铸造铜钱的原料铜一律要马上回收集中到朝廷上,并将已经发现的掺假、造假的铜钱也一律回收,再由官府统一铸造标尺铜钱,作为全国流通铜钱的计量标准,这样的话,就能逐步消灭假币,使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官方标准货币。“
高澄的这个办法得到全体大臣的支持,于是,他就命令手下的官员前往全国各地将收集好的造币铜料和假钱币一同运回官方铸造局里,回炉铸造。
为此,高澄在武定六年(548年)决定进行新的货币改革,要求全国改用官方最新铸造的五铢铜币。(后世称之为”悬秤五铢”)。
东魏武定六年(548年)高澄下令所铸的永安五铢,号称“重如其文”,是一种足重货币。
”悬秤五铢”的铸造是魏晋南北朝货币史上由乱到治的一个转折点,是后世足重货币“开皇五铢”的先驱。
为了促进足重货币的流通,高澄还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根据《魏书·食货志》所记载:“计百钱重一斤四两二十铢,自余皆准此为数。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称,悬于市门,私民所用之称,皆准市称以定轻重。”
意思就是说,高澄下令铸造的永安五铢铜币,计量单位为每一百枚铜币,重量标准是一斤四两二十铢,作市面上流通货币的标准货币重量换算单位,货币的重量作为所有流通货币的计量称重标准。
为了执行这一项货币政策,各地的官府纷纷在市场的大门上悬一把标准秤,对入市货币的轻重进行称量,以确保收到的货币是真的官方货币。
由于高澄要求铸造的永安五铢,曾被作为标尺,悬在市场的门上,以称量入市货币的轻重。因此在钱币学的历史记载上,一般也将武定六年的永安五铢称之为“悬称五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