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士兵立刻调整目标,长矛和秦剑纷纷指向武士的脖颈。一名士兵的剑精准地挑中武士脖颈处的青铜针,那武士动作一顿,眼中的浑浊散去几分,随即像失去力气般倒在地上,不再动弹。
有了先例,秦军士兵纷纷效仿,不过半炷香的时间,所有武士都倒在地上,有的昏迷不醒,有的还在微弱挣扎。李信让人将昏迷的武士绑起来,抬到墓道外的空地上,又让人仔细搜查演武场,看看有没有其他埋伏。
赵佗走到李信身边,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将军,这些到底是什么人?怎么会躺在吴王墓里,还跟活死人一样?”
李信蹲下身,查看那枚从武士脖颈处取下的青铜针。针身细长,针尖涂着暗红色的药膏,凑近闻了闻,有一股苦涩的草药味。他摇摇头:“现在还不好说,得等这些人醒了,或者找到其他线索,才能知道答案。”
【三:假死秘药】
秦军的临时营帐设在浮丘山脚下的一片空地上,被俘的武士被分别关押在三个帐篷里,每个帐篷外都有两名士兵看守。李信让人请来随军的军医 —— 老军医姓秦,曾在咸阳太医院任职,擅长辨识草药和诊治奇症。
秦军医先查看了一名尚未昏迷的武士,那武士躺在草席上,眼神涣散,嘴里喃喃自语,说的都是吴地方言,李信让人找来吴老当翻译,勉强听出几句 “复国”“项氏”“刘亭长” 之类的字眼。
“秦老,你看看他这状况,是怎么回事?” 李信问道。
秦军医俯身,先摸了摸武士的脉搏,又翻开他的眼睑,最后查看了脖颈处的针孔,眉头紧锁:“将军,此人脉象微弱,气血凝滞,但五脏六腑并无损伤,倒像是…… 像是气血被什么东西暂时封住了,导致神志不清,肢体僵硬。”
“气血被封?” 赵佗不解,“难道是中了毒?”
“不是毒,更像是一种迷药。” 秦军医摇摇头,伸手从武士的腰间摸出一个巴掌大的皮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小包褐色的药粉,还有一卷竹简。“将军,您看这个。”
李信接过竹简,展开一看,上面用楚式隶书刻着几行字,开头写着 “假死方”,后面跟着一串草药名:曼陀罗花三钱、乌头一钱、当归五钱、菖蒲二钱,还有几味李信不认识的草药,末尾注着 “服之可致气血凝滞,如死状,三日后自醒,依《黄帝内经?灵枢》‘血气者,人之神也’所制”。
“《黄帝内经》?” 李信心中一动,他虽不精医术,但也听过这部医书的名头,据说那是上古传下的医典,记载着人体气血运行的道理。
秦军医凑过来看了看竹简,连连点头:“没错!这药方确实合《黄帝内经》的道理。《灵枢?本神》里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药方用曼陀罗和乌头暂时阻滞气血运行,让神气暂时‘舍心’,看起来就像死人一样;再用当归和菖蒲调理气血,防止伤及根本,三日后气血自行通畅,人就能醒过来 —— 这是很高明的医理,不是寻常郎中能配出来的。”
“这么说,这些人是故意服了这假死药,躺在吴王墓里装死?” 赵佗恍然大悟。
“应该是这样。” 秦军医拿起一点药粉,放在鼻尖闻了闻,“这药粉的配比很精准,多一钱乌头就会致命,少一钱曼陀罗又达不到假死的效果。看来配制这药方的人,对《黄帝内经》和草药药性都很熟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信走到关押老武士的帐篷外,透过帐帘的缝隙看去,那老武士正靠在帐篷壁上,闭目养神,神色平静,不像其他武士那般惶恐。李信心中一动,掀帘走了进去。
老武士听到动静,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李信,眼中没有丝毫惊讶,反而露出一丝冷笑:“秦将果然厉害,连季子墓里的‘死士’都能识破。”
“季子墓?” 李信在老武士对面坐下,“你们不是吴王寿梦的后裔,也不是季札的部下,对吧?你们是项氏的人,或者说,是刘邦的人?”
老武士的身体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平静:“将军既然知道,何必多问?我们是吴地遗民,秦灭楚,毁我家园,我们不过是想报仇罢了。”
“报仇?” 李信挑眉,“用假死药藏在古墓里,夜里操练,是想等时机成熟,突袭延陵,配合刘邦起事?”
老武士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刘邦亭长是个能人,他答应我们,只要能推翻暴秦,就恢复吴地的旧制,让我们重回故土。这些假死药,是他让人送来的,说这样能避开秦军的耳目,等会稽的项氏族人起兵,我们就从这里杀出,夺取延陵,截断秦军的粮道。”
李信心中一沉,果然和刘邦、项氏有关。他又问了些关于刘邦和项氏联络的细节,老武士却不再开口,只是闭目养神,任凭李信如何追问,都一言不发。
“秦老,这假死药有没有解药?能不能让这些人提前醒过来?” 李信走出帐篷,问向秦军医。
秦军医摇摇头:“这药方是按三日后自醒配的,强行解运会伤气血,弄不好会成残废。不过将军放心,这些人虽然悍勇,但没了假死药的支撑,就是寻常兵士,翻不起什么大浪。”
李信颔首,对赵佗道:“派人看好这些俘虏,不许任何人靠近。另外,再去浮丘山的吴王墓仔细搜查,尤其是那处演武场,看看有没有其他线索,比如他们和刘邦、项氏联络的书信,或者藏起来的兵器粮草。”
【四:竹简玄机】
赵佗领命,带着五十名士兵再次登上浮丘山,钻进吴王墓的演武场。演武场的地面已经被清理干净,那些倒地的武士被抬走后,露出了青石板上的刻痕 —— 那些刻痕不是简单的站位标记,而是一幅完整的练兵图,上面刻着吴式阵法的变化,从 “鱼鳞阵” 到 “鹤翼阵”,线条清晰,标注着兵力部署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