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胸怀大度,为人豪爽,在他的经营下,丹砂生意越做越大,由于生意需要,薛丹常年在外奔走,家中的事务都交给年迈的父亲和妻子陈清,陈清逐渐了解了丹砂的生产过程。陈清和薛丹夫妇伉俪情深,很快就为薛家生下一个男婴,她转而相夫教子,不再插手家中的生意。
然而好景不长,噩耗接连而来,先是薛丹的父亲一年之后就卧床不起,很快就因病去世;不久薛丹又在外被百越之地的土匪抢劫,不仅所带的水银被抢走,本人也被杀害。陈清不得不擦干眼泪,重新接管家中的事务。此时,家中所有人都瞧不起她,认为一个女流之辈无法掌管偌大的家业!
别人越是看不起陈清,反而越是激发了陈清的雄心,于是她拒绝了所有劝她改嫁的媒人,开始接手家中的丹砂生意。她事事躬亲,无论寒冬酷暑,都亲自钻丹穴,进高炉,架锅添柴。经多方讨教,她很快就掌握了朱砂冶炼提取水银的“核心技术”。
不久之后陈清就发现枳县四周是崇山峻岭,成品水银不宜搬运,往往是生产一斤漏掉八两。一日,陈清登上高山远眺,几艘忙着装卸货的小渔船让她灵感一动,“何不将采集与冶炼分开进行,缩短水银的运输半径,降低成本?”于是她将冶炼点搬到江边,冶炼好的水银可以就近装船运走,这样一来大大节省了成本,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同时陈清吸取了丈夫的教训,高价雇佣了很多武艺高强的保镖,护送产品运往各地。
从此,薛家的丹砂产业利润迅速提高,薛家上下对陈清都刮目相看!
然而此时不幸再次袭来,陈清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经营家业上,对儿子疏于照顾,年仅三岁的儿子染病身亡,陈清彻底沦为孤家寡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早已哭干了眼泪,为了不让自己闲下来,她强迫自己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经营丹砂事业上。或许因为害怕再次失去,她也彻底放弃了再嫁的想法。
很多人听说寡妇清家财万贯,便托人来提亲,寡妇清一概拒绝。很多男子开始在薛家门口纠缠她,她便开始在家中召集训练家仆,多达数千人,既保护家业,又保护自己的安全。从此,很多人都畏惧她的势力不敢再靠前。
随着年龄渐长,寡妇清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钱财,而她却膝下无子,思来想去,她决定将大部分家产捐给国家。自己的不幸都是因为盗贼猖獗造成的,如果国家富强稳定,像自己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了。因此当得知始皇帝要建长城的消息便依然决定捐出家财。
始皇帝了解寡妇清的身世后,感慨不已。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不检点的女人,相比之下,寡妇清更加让人敬重!于是始皇帝下诏封她为”贞妇”,以表彰她的忠贞爱国之心,同时特批薛家可豢养三千人的卫队,携带兵器不算违法。
数月之后,始皇又挂念寡妇清年事已高,身边没有子嗣,孤苦无依,特地降旨接她到咸阳颐养天年。
几经周折,寡妇清来到了咸阳。始皇帝率百官亲自到咸阳城门口迎接,所受到的礼遇前所未有,百官和围观的百姓都赞叹不已!
见到寡妇清后,始皇帝念她年事已高,免去所有跪拜之礼,并亲切的称之为“大姐”。
来到咸阳后,始皇帝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寡妇清,每天都来问安。然而寡妇清毕竟年事已高,可能是水土不服,亦或是长途奔波,不久就生病卧床不起。始皇帝为她找来最后的御医医治也不见起色。
寡妇清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了,她非常感激始皇帝对她的厚遇,在临终前对始皇帝说道:“老妪一生无儿无女,在临终之时竟然能得到陛下的厚待,虽死无憾了!”
始皇帝看着眼前这个白发苍苍又倔强异常的老太太,恍惚之间就犹如自己的母亲,情不自已,握着她的手道:“大姐不要这样说,您一生自强不息,又坚守妇道,世上有几个女子能如同您这般值得让人尊敬?朕非常钦佩您的胆识和人品!”
“我听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死,入土之后方为安。我希望死后能回家乡安葬。”
“朕一定按照大姐的意思办!”
“谢陛下成全。”寡妇清缓了口气,接着道:“我自记事起便长居巴郡,与百越之地毗邻,其地民风彪悍,时常掠夺大秦边境,我的丈夫就是死于他们之手。长期以来,我不得不供养大量的武士,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另一个就是防备百越暴徒掠夺我的家产。因此希望陛下能够讨伐百越,以为后世消除祸患,免除巴蜀之地百姓的祸患!”
始皇帝道:“自平靖楚地之后,朕就打算南征百越,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如今四海归附,是时候出兵南征了!朕一定为大姐报仇,还巴郡百姓一个平静!”
寡妇清微微点了点头,道:“老妪还有一事想要告诉陛下,我常年经营丹砂水银,知道水银有很多妙用,其一,水银具有长生不老之功效,把人的身体浸泡在水银中可长久不腐;其二,水银的蒸汽具有剧毒,只要有人接近,立死!我听说陛下正在修建陵墓,您可以在陵墓中以水银做江河,这样既可以保持身体不腐,又可以防止盗墓者的侵扰。陛下百年之后也可安心了!”
始皇帝本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生死的人,寡妇清的话句句说到自己的心坎里!他非常感激寡妇清的建议,道:“谢大姐提醒,朕一定会按照大姐的意思来办。”
不久之后,寡妇清便去世了,始皇帝按照她的遗愿,将其灵柩运回家乡,厚葬于长寿龙山寨,并在墓地修建高台,亲笔题写了”情清台”三个大字,以寄托自己无限的哀思,表达自己对寡妇清的怀念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