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等。
除此之外,天子和诸侯时常会举办“合族之食”这样的典礼,并且在一些仪式的结尾处安排“燕饮”,以此来特别款待臣属中的亲属。
这些行为蕴含着深刻的道义和政治意义,但与宗子对族人基于血缘关系所进行的具有行政与司法意义的管辖和处置有着显着差异。
天子对于诸侯的管辖,以及诸侯与诸侯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主要是依据他们各自的政治地位。
而家谱则是一种让后代了解自己统系来源的方式,可以防止家族失散或失传。然而,修家谱的初衷实际上是为了治理国家,将古代宗法中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转化为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
其实,家谱的雏形早在殷商时期的卜辞中就有所体现,当时被称为世系,而到了秦朝时,则被称为皇室玉碟,由宗正寺管理,并在各诸侯国设立分支机构。
同时,秦国的史官也在各宗正寺记录各国历史,每年汇集与秦国统一修订。
宗正寺分大中小三级,秦国的为大宗正寺,统管所有下级宗正寺。诸侯王国为中宗正寺,公、侯国为小宗正寺。
宗祠,通常又被称为祠堂,这是一个专门用于供奉祖先神主,并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同时也是整个宗族的重要象征。而宗庙制度则起源于遥远的周代,早在那时,《礼记·王制》就已经详细地记载了帝王和贵族们的宗庙制度。
按照这个规定,天子可以设立七庙,分别是太祖以及三昭、三穆,诸侯则可以设立五庙,包括太祖、二昭、二穆,而公卿只能建立三庙,包含太祖、一昭、一穆。到了秦朝时期,由于尊崇君主而贬低臣子,没有人敢于私自建造宗庙。而汉代开始,人们大多会选择在墓地附近建立祠堂。从那以后,士大夫们再也不敢擅自建造宗庙,于是宗庙便成了天子独有的特权。
族规的作用同样体现在其内容之中:首先,它具有强烈的强制性,要求族人必须尊重祖先;其次,它旨在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明确区分嫡庶、房分、辈分、年龄和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它还强制推行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尊礼奉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