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微微颔首,表示对刘胥观点的认可。他沉思片刻后道:“汝将这几件事写成奏疏呈上,朕需要与大臣们共同商议。倘若此事能够成行,朕应允你可调遣建章营中的百人作为你的亲卫。”
刘胥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退下。待他离开后,汉武帝转头对身旁的侍中道:“此子类我,有胆有识。”接着,他下令让人通知丞相、大将军等重臣明日入宫议事,共商国家大事。
刘胥一路小跑着向天禄阁而去,此刻的课程尚未结束,韩师正在讲解田律。原来啊,他是因为有事来找韩师才临时和别人换了课的呢!待到刘胥向韩师说明来意之后,韩师便让两位皇兄先自行学习一下,然后带着刘胥来到了老师们休息的房间,并开始教他如何书写奏疏。
在汉武帝的桌子上摆放着两篇文章——《请建诸王城章》以及《列侯、关内侯改制章》。仅仅只是看一眼这两篇文章的风格就能知道它们出自韩子渊之手,其文字严谨且条理分明。汉武帝在仔细阅读过后将它们传阅给诸位大臣,经过众人一番商议觉得并无不妥之处,可以与《推恩令》等一同施行。如此一来,既能够收回各诸侯王手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又可以避免朝廷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去开发新得到的土地。而且对于他们这些诸侯王来说,等到没有可分封的土地时,也不必担心会受到皇帝的猜忌。毕竟,离开京城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当个逍遥自在的土皇帝岂不是更好?至于未来是否会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混乱,那至少也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更何况大汉占据着最肥沃的土地和最多的人口,如果连诸侯都无法压制住,那么恐怕也该是更换皇帝的时候了吧。
岁末年初之际,正值正旦之时,诸侯王们按照惯例前来觐见。这些王爷们早已得知此次觐见的目的,各自心怀鬼胎。在宗正府内,汉武帝端坐在上首,诸位王爷则依序列坐在下方。
汉武帝开门见山地道:“今日,朕并非以天子之身在此,而是作为刘氏家族的族长与大家相聚。想必各位都已知晓《推恩令》一事,不少人对此心存抵触,尤其是那些家中子嗣众多之人。因此,朕特准你们可以在境外分封国土,建立自己的藩国。大汉新征服的土地,任由你们挑选,至于藩国的规模和治理方式,由各位自行决定。留在国内的,则必须严格执行《推恩令》。此外,每年只需向朝廷进贡一次,每五年入朝觐见一次,以及新王的册封等事宜,朝廷将不再过多干涉。剩下的时间,就留给诸位叔伯子侄们自行商议吧。三月之内,务必将你们的决定上表呈交给朝廷。若逾期未交,朕便视为你们愿意留在国内。”言罢,汉武帝起身离去,留下一众王爷和王太子们在殿内窃窃私语。
此时,殿内气氛异常紧张,王爷们面面相觑,心中盘算着各自的利益。有些人对分封海外充满期待,认为这是扩大势力的好机会;而另一些人则担心失去国内的权力和地位,对《推恩令》感到不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爷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权衡利弊,考虑着是否要接受汉武帝的提议。
其中一位王爷率先发言:“陛下此举,虽看似给予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却是在逼迫我们做出抉择。若不接受分封海外,便要在国内推行《推恩令》,这无疑会削弱我们的实力。”
另一位王爷附和道:“是啊,而且海外之地未知风险颇多,如何能确保我们的安全和发展呢?”
然而,也有一些王爷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分封海外虽然面临挑战,但也是一个拓展势力的契机。只要经营得当,或许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一片争论声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三个月的期限将至,王爷们不得不做出最终的决定。一些人决定接受分封海外,带着家人和亲信踏上了新的征程;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留在国内,尽管心有不甘,却也无奈地执行起了《推恩令》。这场关于权力和利益的纷争,暂时画上了句号。但谁都知道,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