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二月初,商船下海。
朝廷再开海洋贸易,数十艘大船扬帆远航,前往日本国。
昔日,朱棣祖孙三代致力于的海洋事业,在沉寂近十年后,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李青欣然,朱祁镇欣喜,群臣心痛。
市场终究是有限的,少了个日本国对官绅来说,便是少了一条财路。
五月,麓川之乱平息,大军班师。
朱祁镇犒赏三军,又是一大笔银子花销出去。
国库存银几乎告罄,偌大的大明国库,仅有不到百万两银子,着实寒酸了。
不过,对朱祁镇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他还有杀手锏。
——大明宝钞!
于是乎,朱祁镇开始印印印。
李青曾致力于保护大明宝钞信用的努力,终究是没达到他的预期,大明宝钞的购买力持续下降。
事实证明,宝钞购买力下降,也不全是坏事。
宝钞的贬值刺激了消费,同时,也提高了宝钞的使用频次,几乎不用朝廷管控,民间就清一色的用宝钞。
囤银花钞,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因为随着宝钞的贬值,银子和宝钞之间的汇率越来越高,囤银可以升值,而宝钞……只会贬值。
高频次的买卖,极大限度上繁荣了经济。
大明的gdp涨势迅猛,在这样的趋势下,各个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造就不少精英产业。
福兮祸兮,在繁荣之下,也埋藏着祸根。
若长此以往下去,大明宝钞迟早会被百姓摒弃。
朝廷的大量印钞,最终收割的是百姓的财富,待到有朝一日,百姓对大明宝钞彻底失去信任,那带来的后果,几乎是不可承受的。
市场最能体现优胜劣汰,这一点儿,非人力能左右,莫说朱祁镇,就是朱元璋来了,也控制不了。
其实李青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大明宝钞贬值速度,远比这时大得多的多。
洪武八年,一贯钞=一两银子=一千文铜钱。
洪武二十三年,一贯钞=二百五十文。
洪武二十七年,一贯钞=一百六十文。
……
正统十三年,一贯钞=两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