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的预测很快就成为了现实。
实际上,早在盟军行动开始之后不久,巴方便分批次派出伪装成平民的武装人员,进入控制线附近的交界地带构筑防御阵地和哨所。
按照他们的计划,这本来应该是一次力图趁着所有域外大国注意力都被汇聚在巴尔干半岛时,以最快速度达成既定事实的突袭行动。
正如北方大国在1962年所做的那样。
但是,盟军行动开始的突然性实在太强。
因此巴军在3月25日时并没有做好准备,只能硬着头皮开始任务。
而盟军行动的结束,突然性则更强。
没有人能想到巴尔干危机会以那样离谱的方式结束。
换句话说就是。
巴方的整个计划,完全崩了。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上面两件事情并不重要。
因为巴方大大高估了自己陆军的战斗力。
他们原本以为,计划的最大难题应该是在完成跑马圈地之后,应对域外大国的干涉,因此才选了这么个时间点。
但实际上,计划几乎在第一步就卡住了。
所谓突袭完全没有达成突然性。
在被发现之后演变成了一次对峙。
起初,占据地利优势的巴军还能够占据优势。
不过很快,回过神来的印军逐渐开始动用包括坦克和火炮在内的重装备进行还击。
而巴方武装的形势则急转直下。
按说到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如何体面收场了。
但是。
一来,他们为这个计划已经策划了半年有余,。
二来,刚提刀上洛的新领导人也需要一些胜利,至少是宣传上的胜利来给自己增加威望。
所以肯定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滚蛋。
哪怕最终要撤,也得干点什么再撤。
因此,冲突的升级,已经无可避免。
……
清晨。
锡亚琴冰川,西麓,萨尔托洛山。
两架来自第16“黑豹”中队的强5III正在两条山脊之间的沟壑中高速向北穿行,每一架的机翼和机身下方都挂着总共6枚mk82航弹。
跟正常的双机编队相比,这两架飞机的间距相当远,甚至在进行一些大角度的转弯时,前机还会短暂脱离后机的视野。
而另外一个不太寻常的地方在于。
这个编队的长机,是后面那架。
此时,长机飞行员瓦卡斯·阿斯拉姆上尉正一心二用地一边扫视两侧的群山,一边时不时低头查看放在大腿透明口袋里的飞行路线图。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印军完成部署的重型炮火对几个前沿据点进行了密度不高但接连不断的骚扰性炮击,而巴方却几乎不可能在交火状态下沿着己方所控制的山脊穿越控制线运输同等级别的火炮,肩扛马驮运过去的120mm迫击炮则因为射程过短,完全没有还手能力。
这让本来占据着大约一千米高度优势的巴方地面部队反而炮战中吃亏,甚至连前些天打出来的优势战损比都在逐渐减少。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麻烦,空军参谋部制定了一个使用强击机对敌方火炮阵地进行打击的计划。
处于相对制高点上的巴方观察哨其实早就观察到了对方火力发射的位置,只是苦于没有反制手段才保持了沉默。
而今天,他们的反制马上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