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一个相对复杂的算法

不过最后还是绷住了。

对于一项研究来说,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至少不亚于解决问题。

郭立强能写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毕竟,如果后面的内容都能补上,对方压根也没必要不远千里地过来找他。

……

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常浩南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笔:

“我刚才简单梳理了一下整个机弹组网探测系统的工作逻辑。”

郭立强过去没跟常浩南正经共事过,但也看得出,这是大佬准备发力的姿态,于是当即把屁股下面的凳子稍微挪近了一些。

“首先,是用机载无源探测系统对敌方超远距离目标或低可探测度目标进行预警探测和粗定位,给载机发射导弹提供初始信息。”

常浩南的画功这两年进步不小,但仍然处在简笔画plus的水平,干脆画了个框框来代替:

“然后,采用载机与2枚以上主被动复合制导空空导弹联合组网,进行高精度无源探测,这一步,我认为需要借助时差定位技术和滤波算法获得目标的精确位置信息,为远程空空导弹提供中段制导信息。”

“诶?”

郭立强的表情一滞:

“时差定位法?”

他之所以如此惊愕,并不是因为这个算法多么新鲜。

正相反,是因为太不新鲜了。

所谓时差定位(TDOA),就是是利用多点接收到的电磁辐射信号到达时间差对辐射源的方位和距离进行确定。

实际上,在歼轰电7上面,无源定位用的就是这套逻辑。

只不过那上面的“多点”是左右两个吊舱,本身距离非常近,所以误差很大。

现在的多点是一架飞机和两枚导弹,距离几十上百公里,定位精度自然也就上来了。

所以这个思路实在过于直接,甚至让郭立强觉得好像不应该是由常浩南想出来的。

“是啊,时差定位法。”

旁边的常浩南反而也被他的反应搞得有点懵,愣了一下之后才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