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搞预警机也要有备无患

目前应该是担任电子科学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正好能和郭林刚刚的称呼对上。

14所在电科集团内部的地位类似601所/112厂在航空工业内部,很多兄弟单位都是三线建设时期从它这里分出去的,所以尽管王晓模算是38所出身,但其实年轻时也在14所工作过。

这个名字对于常浩南而言自然是如雷贯耳的,只不过这是他第一次看见不到60岁、还算是年富力强状态下的真人,所以一时间没认出来。

“您是……王晓模院士?”

尽管已经基本确定自己的猜测,但出于礼貌,常浩南还是询问了一下。

“你认识我?”

王晓模有些好奇,他自问自己的名声应该还没传到电科系统以外才对。

“本来是认不出来的,但郭工刚才的称呼让我猜出来了,以前听过383雷达研制过程中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常浩南的语气不卑不亢,但三两句话就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

383型三坐标雷达是王晓模在黔省大山里的得意之作,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就算他现在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但听到有年轻人提起这个型号,心情还是会好上不少。

这就跟一个父亲听别人夸自己孩子一样,不高兴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说这番话的人。

换个14所普通工程师在这里,就不可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我是前些天跟南郑182厂梁绍修总师开会的时候,从他那了解到小常同志你的名字,还有一些事情。”

王晓模首先解释了自己为何能认出常浩南来,然后又继续道:

“刚刚听你们聊天,好像说起了技术换技术的事情?”

听到这个问题,常浩南用最快的速度盘算了一下华夏预警机发展的时间线。

显然,王晓模正是被有关技术引进的话题所吸引的。

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被常浩南那句“花钱买技术和市场换技术都不靠谱”所吸引的。

现在是1997年3月,刚好是圆环工程,也就是用伊尔76机体和大卫国“费尔康”系统结合搞预警机的项目正式立项后不久。

目前大概处在总体方案确定之后、雷达设计生产阶段。

根据前世的解密资料来看,王晓模本人对于这次合作没有那么乐观,多次提出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