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立允熥为皇太孙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依旧没有表态,只是在殿内缓缓踱步。

朱标心中忐忑,但仍坚定地说道:“父皇,允熥天性纯良,且对百姓疾苦心怀怜悯。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日后必能成为一代明君,造福天下苍生。”

朱元璋停下脚步,看向朱标,道:“立皇太孙之事,关乎国之根本,需谨慎考虑。允熥年纪尚幼,若过早确立其地位,恐引来诸多麻烦。”

朱标赶忙说道:“父皇,儿臣明白您的担忧。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早做打算,为允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熟悉朝政,积累经验。”

此时,朝中的一些大臣听闻朱标提议立允熥为皇太孙,也纷纷上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支持,认为允熥出身正统,有成为明君的潜质;有的则表示反对,认为允熥资历尚浅,难以担当重任。

朝廷上下因此事争论不休,朱元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关于立允熥为皇太孙的朝议中,局面陷入僵持。就在此时,几位武将站了出来,表示支持朱标的提议。

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抱拳说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有理。允熥公子出身尊贵,且品行端正,当立为皇太孙。”

另一位武将接着说道:“如今国家需要稳定的皇位传承,允熥公子乃合适人选,臣等愿全力辅佐。”

这些武将平日里在朝中颇具威望,他们的表态让局势有了新的变化。

然而,文官们却依旧各持己见,与武将们展开激烈辩论。

朝堂上气氛紧张,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静静地观察着众人的争论。

朱标见此情景,再次上前说道:“父皇,武将们忠心耿耿,他们的支持也是出于对大明江山的考量。还望父皇能慎重决定。”

朱元璋微微点头,心中的天平开始有所倾斜。

朝会上,关于立允熥为皇太孙的争论愈发激烈,嫡庶之分的言论也被摆到了台面上。

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立皇太孙当以嫡庶为要。允熥乃嫡出,身份尊贵,应该被立为皇太孙,以正纲纪。”

另一大臣反驳道:“嫡庶固然重要,但更应看重才能与德行。若只论嫡庶,而忽视其他,恐非国家之福。”

支持允熥的大臣立刻回击:“自古以来,嫡庶有别,这是祖宗之法,不可轻易违背。若开了不论嫡庶的先河,日后皇室传承必将混乱不堪。”

反对派也不甘示弱:“如今时代不同,当以贤能为主,若一味拘泥于嫡庶,选了无能之辈,如何能治理好国家?”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朱标看着众人争论,心中忧虑更甚,他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当,将会给朝廷带来巨大的动荡,

朝堂上因为立允熥为皇太孙之事吵得不可开交,嫡庶之争也让局面愈发混乱。就在这时,久未发声的刘伯温站了出来。

刘伯温轻咳一声,说道:“诸位莫要再争了。”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威严。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刘伯温拱手向朱元璋说道:“陛下,立储之事,关乎国本。嫡庶之分,固然重要,但更应看其是否有仁君之德,是否能保我大明江山永固。允熥公子,天性纯良,宽厚仁爱,若加以悉心教导,日后必能成为一代明君。且如今朝局初定,立允熥为皇太孙,可安民心,稳朝纲。”

朱元璋听着刘伯温的话,微微点头,似是心中已有了决断。

刘伯温这一番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原本僵持不下的局面有了转机。支持和反对的大臣们都开始重新思考。

最终,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决定立允熥为皇太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