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办学的艰难和流放制度的恢复

从远山县回来,木千羽打算去老师那里问问,关于学堂的事情大概怎么搞。

木千羽记得在现代读书,交学费,领课本,上课,基本都是这些流程。在古代办学估计是差不多的样子,无非是收点学费,然后领书籍,先生授课。

不对,这个时候木千羽想起了一件事情,现代学生读书,那些课本国家早就印好的。旭日这里可是没有这些的,除了蔡氏学堂,其他的私塾哪来那么多课本?

木千羽找到了老师慕文韬,只见老师在竹简上写字。自己的印象中,竹简上的字不都是刻的吗?

木千羽可不敢问为什么,自己原来肯定是知道的,再问就是明知故问了。

后来通过私下了解才得知,古代的竹简有刻的,但大部分都是用毛笔写的。因为做竹简用的并不是新鲜的竹子,而是要先在火上烤,使其脱水,直到竹片表面渗出水珠,颜色变成青色的时候,就可以编简了。这就是所谓“汗青”的来历。

由于做简的竹片是脱水的,所以有一定的吸水性,墨水沾上后,会渗入内部一定的深度,所以,写上之后,即使用布去擦,也不会掉的。如果写错了字要修改,就需要用小刀把表面渗了墨的一层刮掉,重新书写。我们现在管写文件的干部叫“刀笔吏”,也是这样来的。

木千羽向老师打听了学堂的事情,听老师的介绍,原来办学堂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首先要有教材。南归这里的儿童有不少,需要的教材数量挺多。教材都是用竹简编写,耗费的时间很多。

这个工作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首先书法上要过得去,其次文化程度要高,至少要把教材上的字都认全了。

整个南归文化程度高的,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师父师母,自己加上娘子慕淑云,还有谁?

之前蒲文滨有负责过衙门里面的资料编写,算上他一个,其他认识字的人有不少,真正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就这些人了。

师母在帮忙照顾娘子慕淑云,自己在忙里忙外,蒲文滨要准备接手落叶商行的事务,就剩老师一个人在编写竹简。

以老师认真的态度来说,编写完之后肯定是校对多次的,又耗费更多的时间。

木千羽不由感叹,蔡氏家族那种规模化的办学模式就是强,要人手有人手,要先生有先生,什么都不缺,怪不得可以执天下文坛之牛耳,不佩服都不行。

老师还告诉木千羽,上学有上学的规矩,最好能帮那些孩子裁缝一些读书人的衣服。虽然这里比不上蔡氏学堂,但为了让学生拥有本该有的精神面貌,穿着得体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