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周忱过来汇报,他是永乐二年进士,得到朱棣的赏识,任命为刑部主事,今年四十九岁,虽然很有才干,但也在朝堂蹉跎了二十年没有什么升迁,直到被他任命为工部左侍郎。
“坐,说说吧。”
“是,为了加快京城到宣府的道路进度,臣发动当地百姓和军队,预计在今年之内就可以完工了。”
“嗯,很好,不错。”
“西山学院也可以在年内完工。”
“这就好,看来还是你懂得朕的心事,想当初,皇爷爷讨伐鞑靼的时候,修路铺桥,但是也挡不住他的决心,几十万大军进军草原。
现在这条路终于修好了,朕今后一定要亲自走一走,看一看。”
“皇上,臣倒没有出什么力,说实在的,臣还没有见过如此修路的,路修得又宽敞又笔直。”
“朕以前就说过,改变工部的职能,主抓规划、质量、进度、技能等等,目前这些还远远不够,你看光是北京城就有多少寺庙,加上道观应该不止五十座了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都是虚幻,只有实实在在,才能为人们创造福祉,像黄河改道工事这些。”
官员们很快得知皇上任命刚过二十岁的小太监为天津知州的时候,都一脸的不可思议,太监也能做官?
有部分官员终于明白过来了,原来是皇帝在管着他们的官帽子啊。
朱瞻基也收到了大量的奏章,有反对的,有夸赞的。最后连国子监都牵扯进来了,国子监都那么多生员,难道还不如一个太监吗?
生员们也找到李时勉,请求解惑。
李时勉皱起眉头,关键是孔子之时也没有太监呐。
“让我好好想想,你们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写出来,我代为传达给皇上。”
倒是国子监的助教王仙,对于国子监培育人才的方式很不满意,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万年策,递到皇上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