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这些文官哪里还不明白,所有事都是方时做的。
那三十万字岂是短短时间能写出来,必然是早就准备好,就等着此时此刻。
钱唐心中暗叹一声:[天心即民心生军队、军队得出承志部和宣承部,如今三司也齐全,变法真不远了!]
茹太素事先并不知道商业司,以他看来,商业司完全没必要。
“方司柬,户部已有盐课司,制盐工坊也属于盐课司管辖,无需再增设一个衙门。”
“不够!”
“什么?”
“单靠一个盐课司或户部,不足以管理整个天下的工坊。”
说完,方时从怀中拿出一颗水稻:“怀远侯嫡女曹玉钻研出新的水稻种子,从原先的亩产三石到现在的亩产六石。
大明又新增交趾和辽东两个产粮地,交趾更是一年三熟,而大明人口只有六千万左右。
如今的大明并不缺粮,哪怕再增加三倍人口,也不会缺粮。
接下来大明百姓最大的问题是衣服和房子,而且随着与海外诸国互市开放,大明需要大量的工坊生产物品,用来供给百姓和海外诸国。
与海外诸国的商品流通、大明各地之间的钱财商品流通、健全的律法以及工坊中的规范管理等等,都需要商业司来负责。
户部也需要每年制定财政支出,将大明的税收用之于民,政务会越来越多。
最重要一点,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朝廷需要吸收一部分读书人,各地工坊也会吸收一部分。
读书人只会读书,不会养家的情况也要在这时候改变过来。”
“什么叫大量的工坊?工坊与读书人又有何干系?”
“字面意思,数以万计的工坊,随着百姓吃饱穿暖,与大明签订互市的国家越多,工坊也会越来越多。
商人为了让工坊不被他人吞并,必须要招收读书人来管理,还需要向读书人咨询大明律法以及读书人来盘算工坊的收支情况。
如曹县为例,一个酒坊每年的收入五到十万两,若是继续扩大到全国,可能就是五十到上百万两的收入。
如此庞大的收支,不是一个账房所能计算,必须要招收读书人。”
“那教育司和格物司呢?”
“教育司是为防范少年犯罪,少年人气血旺盛,稍微刺激一下就会做出不忍人之事,大明有钱有粮,还不如把他们放到学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