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心汇汴”诗词雅集的落幕,汴州城的文人圈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
正统士人们纷纷皱起眉头,对于这等摒弃华丽辞藻、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感到难以接受。
“此等诗词,无异于市井俚语,岂能登大雅之堂!”
一位身着儒衫的老者,胡须花白,怒不可遏地拍案而起,在他的书房内对着满屋的弟子发泄着不满。
“老师息怒,学生以为,诗词之道,贵在表情达意。赵麟公子此诗,虽无华丽辞藻,却字字真情,亦不失为佳作。”
一名年轻的士子鼓起勇气,轻声反驳,眼中闪烁着对创新的渴望。
而赵麟本人,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争议,却是淡然处之。
他深知,在这个以科举取士、重视传统文脉的时代,推行白话诗词无异于逆水行舟。
但他更明白,诗词的本质在于触动人心,而非拘泥于形式。 汉末圣人
面对那些激烈的批评,赵麟只是微微一笑,道。
“诗词本为心声,无论是士子还是百姓,皆有抒发情感、描绘生活之愿。我所做的,不过是尝试以更贴近人心的方式去表达这份情感罢了。”
他的这番话,虽未直接回应那些批评,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包容的心态,赢得了部分士子的共鸣。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赵麟的白话诗词,试图从中寻找那份被传统所忽视的真挚与朴素。
与此同时,纪晓也密切关注着这场争议。
他深知,这场争议不仅关乎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更关乎魏王朱麒在文人中的声望与地位。
于是,他暗中布局,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平息部分过激的言论。
另一方面则巧妙地将魏王朱麒与这场诗词争议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其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
“诗词之道,百花齐放方为春。赵麟公子的尝试,虽不为所有人接受,但其勇气与才情却值得我们敬佩。”
在一次文人聚会上,纪晓以钦差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既表达了对赵麟的支持,又巧妙地提升了魏王朱麒在文人中的形象。
再者,人家是文曲星,又是中原小诗仙,各种诗词信手拈来,就能传遍大江南北。
所以,就算他说两句白话诗,也没有人敢怀疑他的才情。
这场诗词争议,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汴州城的文人圈中持续发酵。
诗会虽已落幕多日,但其影响却如同余音绕梁,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