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分层铺设土石等基础材料。老张弯着腰,双手紧紧握着铁锹,用力铲起一锹土,均匀地撒在路面上,大声喊道:“大家都加把劲,这路可得修结实咯!”
“放心吧,老张,咱不会马虎的!”小王回应着,他额头布满汗珠,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用脚把土石踩实。只见他高高抬起右脚,然后猛地跺下去,每一次跺脚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地面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老李直起身子,用袖子擦了擦汗,接着说:“这夯实的工作可不轻松,咱们得认真点。”说着,他双手握着一根粗实的木棒,高高举起,又重重地砸向地面,扬起一片尘土。尘土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的烟雾般弥漫开来。
“是呀,咱们得保证质量。”小刘附和道,“我听说隔壁村那条路没修好,一下雨就全是坑。”小刘双手紧紧握着夯土的工具,一下又一下,节奏紧凑,手臂上的肌肉因为用力而紧绷着。
老张点点头:“所以咱们不能偷懒,一定要把每一层都夯实到位。”
大家听了,更加卖力地干活,夯实路面的声音此起彼伏。
就这样热火朝天的干了几天,整个长安城上到皇帝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都知道有人要从西山到长安城修一条道路,并且修路的伙食待遇真心不错而且还有工钱拿。
这一天,几个官员聚在一起讨论此事。
“这修路之事倒是新奇,听闻那工人们干劲十足啊。”一位官员捋着胡须说道。
“是啊,听说不仅待遇好,这路修得也颇有成效。”另一位官员点了点头。
“不知是何人想出此等法子,既能修路造福百姓,又能让工人们如此积极。”
此时,皇帝也听闻了此事,在朝堂上问道:“诸位爱卿,对于这修路之事,你们有何看法?”
一位大臣上前拱手道:“陛下,此乃利国利民之好事,若路修成,定能促进商贸往来,繁荣我朝。只是这开销巨大,臣担忧国库难以长久支撑。初步估算,修路所需石料约五万斤,耗费银钱三千两,人工费用更是高达两千两。”
另一位大臣立刻反驳道:“陛下,臣以为不能只看当下的开销。路修好后,税收增加,百姓生活便利,所带来的益处远超此刻的付出。据臣估算,每年因路通而增加的税收至少五千两。”
“哼,说得轻巧,万一后续资金不足,工程停滞,岂不是劳民伤财?”又一位大臣皱着眉头说道,“而且这还没算上后期道路维护的费用,每年少说也得五百两。”
“陛下,臣认为可以先核算清楚所需费用,再做定夺。”
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陷入沉思。
a) 续写后的发展剧情:
别人不知道他李世民身为皇帝能不知道,国库空的都能跑耗子了,让他出钱修路也就只能想想了。
朝堂上,李世民眉头紧锁,声音低沉地说道:“朕又何尝不想修成此路,只是这国库空虚,实乃无奈啊。”
一位老臣拱手说道:“陛下,老臣明白您的苦衷。但这路若不修,日后发展恐受阻碍。”
“朕自然知晓,可如今这局面,又能如何?”李世民长叹一口气。
旁边的一位年轻大臣急切地说道:“陛下,可否向富商大户募集资金?”
“这倒是个法子,只是不知他们是否愿意。”李世民目光中透着一丝疑虑。
“陛下,臣愿去游说,定当尽力说服他们。”那年轻大臣一脸坚定。
这时,又有大臣提出:“陛下,或者可暂时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挪一部分用于修路。”
李世民摇摇头:“其他方面也皆有其重要之处,不可轻易削减。”
众人陷入沉默。
而农时过去的百姓,得知吃得好有钱拿上六休一朝九晚六这么好的待遇,纷纷打听寻找门路想要去上工。
一天,几个百姓在街头议论纷纷。
“听说那修路的活计可好了,咱也去试试。”一个年轻的汉子说道。
“是呀,可这能不能轮到咱们还不一定呢。”一位老者担忧地说。
“俺不管,俺要去碰碰运气。”另一个壮实的男子拍着胸脯。
这时,一个穿着稍微体面些的人走过来说:“你们可别想得太简单,这活可不轻松,听说要求还挺高。”
“能有多高?俺有力气,啥都不怕。”年轻汉子不服气地回道。
“哼,就你那点力气,能比得上人家专门干力气活的?”那人撇撇嘴。
“哎呀,不管咋样,总得去试试。”壮实男子还是坚持。
百姓们的议论传到了朝堂,李世民听后说道:“百姓热情如此之高,倒是好事,只是这人员选拔还需谨慎。”
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
在父亲拍桌子后,家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大儿子深吸一口气,直视着父亲的眼睛说道:“爹,我知道您是担心我,但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能照顾好自己。这修路的活儿是辛苦,可要是能挣到钱,咱家就能盖上新房子,弟弟也能娶上媳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