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统治者邀请葡萄牙派遣大使,开始外交谈判,以解决各国在大西洋的权利问题。
1493年5月4日,出生于瓦伦西亚的阿拉贡人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在公牒《在诸事之中》(Inter caetera)中宣布,所有位于亚速群岛或佛得角群岛西方100海里处的土地应归卡斯蒂利亚所有,尽管在1492年圣诞节时受基督教统治的领土将不受影响。
该公牒未提及葡萄牙及其土地,因此葡萄牙无法声索新发现的土地,即使这些土地位于划定的经线东侧。
另一份公牒《确实如此》(Dudum siquidem),标题为《使徒授权及印度的捐赠扩展》(Extension of the Apostolic Grant and Donation of the Indies),日期为1493年9月25日,赋予西班牙所有“曾经或仍属于印度”的大陆和岛屿,即使位于划定的经线东侧。
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对此安排并不满意,认为这使他拥有的土地过少,无法实现他占有印度的近期目标。
到1493年,葡萄牙探险者已经到达非洲南端,即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虽然葡萄牙不太可能因哥伦布所遇到的岛屿而开战,但对印度的明确提及则是一个重大问题。
由于教皇没有进行修改,葡萄牙国王直接与天主教君主展开谈判,希望将划定的经线向西移动,使他能够声索新发现的东侧土地。
在讨价还价中,约翰接受了《在诸事之中》作为与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讨论的起点,但将边界线向西移动了270海里,保护了葡萄牙沿非洲海岸的航线,并赋予葡萄牙对如今巴西东部四分之一土地的主张权利。
一位学者评估这一结果时表示,“双方都知道如此模糊的边界无法准确划定,各自认为对方被欺骗”,最终认为这对葡萄牙而言是一个“外交胜利,不仅确认了通往印度的真实航线,还确认了南大西洋的大部分”。
该条约是在未咨询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情况下谈判的,有效地对抗了他的公牒。
然而,随后其继任者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通过1506年1月24日的公牒《为和平的善良》对此进行了认可,因此一些来源称这一划定线为“教皇划界线”。
新划分的区域几乎没有被欧洲人实际看到,因其只是通过条约进行了划分。
卡斯蒂利亚获得了包括大部分美洲在内的土地,而1494年的美洲几乎没有真实的财富。
巴西现今最东部的地区在1500年时被葡萄牙人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Pedro álvares Cabral)发现,他当时正前往印度。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葡萄牙人早在此之前就已知晓南美洲的隆起部分,构成了巴西的大部分,因此卡布拉尔在巴西的登陆并非意外。
有学者指出,卡布拉尔在巴西海岸登陆时的纬度比预期的圣罗克角低12度,认为“由于天气突变或航行错误而使得这样的登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很可能卡布拉尔被指示去调查一个不仅是怀疑的,而且是已知的海岸”。
该划定线并未严格执行——西班牙并未抵制葡萄牙在经线以西的巴西扩张。
然而,西班牙试图阻止葡萄牙在亚洲的扩张,声称划定的经线环绕全球,将整个世界分为两半,而不仅仅是大西洋。
葡萄牙对此进行了反击,寻求另一项教皇声明,限制划定线的范围于大西洋。
教皇利奥十世(Pope Leo X)于1514年向葡萄牙及其发现表示友好,并发布了公牒《极高的虔诚》。
条约所认可的划分财产持续存在,即使在1580年至1640年间西班牙和葡萄牙统一在一个国王名下,直到1750年《马德里条约》(Treaty of Madrid)取代该条约。
新兴的基督教新教海洋强国,尤其是英格兰和荷兰,以及其他第三方,如天主教法国,并不承认这两个天主教国家之间由教皇促成的世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