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再奏:大沽口虽失,然奴才在炮台瞭望,我兵枪炮一发,该夷纷纷倒毙。三次击毙夷匪三四千名,而石缝一战为最多。
大沽炮台失,咸丰帝强作镇定,道: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京城防兵,驰至通州,汇合僧格林沁、胜保、瑞麟,并力防堵。
肃顺道:夷贼两万,长枪大炮,马步齐整,声势甚壮,僧格林沁、胜保等恐难抵挡;京师悬危,亟待天下勤王。然夷人愈逼愈近,远水恐已不解近渴,奴才以为,木兰秋狝,亦应打算。
咸丰帝道:勿长他人威风!朕之精兵良将,尚未倾出。黑吉辽诸将军、陕甘晋鲁各督抚、蒙古各盟及直隶北部各镇,务必竭尽全力,抽调精兵,咸来京师勤王。朕即委曾国藩钦差大臣之任,实授两江总督,节制长江南北水陆各军,皖南、江南军务,咸由其督办。曾之麾下之鲍超霆军,接诏即行,昼夜兼程,飞驰来援。江苏巡抚薛焕奏言,其于上海,与夷兵联手,共扼粤逆;夷人北攻南和,这为那般?
肃顺道:夷人性情,水性杨花,不值一哂。去岁,吾大沽口大胜,夷人亦是默然无语,乖巧而遁。
奕忻道:夷人心思,不为掠民略地,一意通商驻使。奴才以为,圣上速遣重臣,委以钦任,驰赴天津,与夷和议,谈拢即拢,即否,亦磨蹭时日,迟滞夷军,以待我勤王大军。
咸丰帝道:准!东阁大学士桂良,速至天津,与夷人商谈议和事宜。京师危殆,所有勤王诏书,八百里加急,驰传各地。
8月24日,钦差大臣桂良抵津,与英方代表巴夏礼协商,巴夏礼坚持率兵二千,进京换约。桂良不从,谈判破裂,英法联军进逼北京。
8月25日,曾国藩接勤王诏书。
诏书曰:本日胜保奏,夷氛逼近关下,请飞召外援,以资夹击一折。据称用兵之道,全贵以长击短。逆夷专以火器见长,若我军能夺身扑进,兵刃相据,贼之枪炮近无所施,必能大捷。蒙古京旗兵丁不能奋身击刺,惟川楚健勇,能俯身揉近,与贼相拼,逆夷定可大受惩创。请饬下袁甲三等,各于川楚勇中,共挑选得力若干名,派员管带,即行起程,克日赴京,以解危急等语。
逆夷犯顺,夺我大沽炮台,占据天津。抚议未成,现已带兵至通州以西,距京咫尺。僧格林沁等兵屡失利,都城戒严,情形万分危急。现在军营川楚各勇,均甚得力。著曾国藩、袁甲三,各选川楚精勇二三千名,即令鲍超、张德胜管带,安徽苗练向称勇敢,著翁同书传振邦饬令苗沛霖遴选练丁数千名,派委妥员管带。均著兼程前进,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勿得藉词延宕,坐视君国之急。惟有殷盼大兵云集,迅扫逆氛,同膺懋赏,视为至要。将此由六百里加急各谕令知之。
国藩观诏,叹道:“此乃胜保挟君命以谋夺楚军者,然不奉召,实为欺君之罪也!”。
众幕僚以勤王事大,刻不容缓。
李鸿章力排众议,道: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横,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当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楚军关系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
曾国藩道:金帛议和,断无他变。少荃何由其说?
李鸿章道:苏南战报,言上海英法夷军,已与江苏巡抚薛焕,合兵一处,共御粤逆。兵者,国之大事,生死攸关,夷人南和北攻,视若儿戏,此无谬乎?另,道光二十年以来,俄夷以外,英法夷人,屡屡兴兵,浅尝即止,每每只为贸易通商驻使,此亦不例外。京师夷事,两月之内,必见分晓。学生以为,恩师宜按兵请旨,静待时变。
曾国藩道:按兵请旨,此策甚好,火速咨告太湖润帅,鲍部暂且不动,吾与润帅择一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