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点头,要想做起来是得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需求。
经过多方了解、征求意见,高歌决定做了。
“各位叔叔爷爷,可知哪里有木匠?”高歌询问食客。
一个年纪最长的老人道:“要说手艺好的木匠,非榆木屯子老张头莫属。”
“对对,他的手艺可是没得挑。”众人赞同。
高歌问清楚方向,原来就在盛竹坳附近。
以后的十来天,白天,高歌抽空擀一点面条,晾晒在火炕上。她在一旁时刻观察面条的变化,记下从湿到干的时间。为了使面条劲道,她做了无数次试验。晚上,她伏案工作。计算工具的尺寸、高度······内部结构的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
最后,劲道、易保存的干面条研制成功,制作面条的工具也敲定了。
在一个清晨,高歌找了老牛叔送她去榆木屯子。进了村,一问老木匠谁都知道,引着高歌到了老张头家。老张头和两个儿子、两个徒弟正忙活着。高歌说明来意,老张头别看五十多岁了,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特别是跟木工活有关的。
高歌把图纸给他看,他所制作的物件儿都是心里出样子,哪有什么图纸。老张头目不转睛的盯着图纸看,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如果自个儿教徒弟的时候,也画这个,标上尺寸,那么即使徒弟忘了,一看这个不就想起来了吗?
小女娃真是老天爷派来帮俺的!老张头想。
老张头亲自动手,很快,晾晒面条的木箱有了模样。高歌感叹,自古心灵手巧之人都能独具匠心,所幸老木匠的儿子肯子承父业将技艺传承下去。
徒弟将木箱里外打磨光滑。高歌问老张头多少钱,老张头说了收费标准,这种木箱是第一次做,且并不费事,因此收费不高,又道:“娃娃,你先用用看,哪里不合适俺再改,一点儿毛病没有了再给钱儿。”
高歌见老木匠也是实诚人,就爽快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