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八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170 字 1个月前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表彰他的贡献在于“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探索”。他本人的成就包括解析了核糖体亚基‘30S’的结构,并揭示了核糖体识别基因编码的机制。这一发现对医学,特别是抗生素研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进步。拉马克里希南在回顾这段科研历程时,感慨地提到那是一个特别的时刻,他说:“许多时候,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博士后研究,然后就会在这个领域持续发展。”虽然他的描述简洁,但其中蕴含的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启示意味深长。

四、个人生活

1、和蔼幽默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后来长期在美国求学和工作并获得美国国籍,大约在10年前来到位于英国剑桥的MR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在他身上似乎可以同时看到这3个国家人民的特点:东方人的和蔼,美国人的幽默以及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是他的印度名字,同事们都直呼他“文卡”,听起来非常亲切。

在文卡的科研小组从事博士后工作的中国人高永贵说,文卡会经常来点小幽默。2009年10月7日收到获诺贝尔奖通知后,文卡以一贯的幽默方式对团队成员说:“嘿,,这下我给你们写的推荐信分量就不一样了吧,现在可值钱了。”他对科研指导工作的投入和热情可见一斑,他帮助高永贵选择了一个富有成效的研究方向,即使遇到困难,他也会自责,然后与团队成员一起解决问题,展现出无比的耐心。

马丁·施迈英,曾同时在文卡和另一位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施泰茨的指导下工作,他观察到两位大师虽然都对科学真理有着坚定的追求,但风格各异。施泰茨的提问方式直接,而文卡则以谦逊的态度展现他的智慧。两位科学巨匠,一个直接,一个谦逊,却都取得了非凡的科学成就,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科学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生活俭朴

按照惯例,文卡将和一起获奖的两位同行、美国的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的阿达·约纳特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奖金。“不怀好意”地问他打算如何处理这笔钱,没想到这个小问题竟难住了大科学家。“我还没有决定用它做什么……”过了一会,他终于想到一项用处,“我儿子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大提琴手,如果他看中一把好琴,也许我可以帮他买下来。你知道,如果只靠科研的工资,这还是有点困难的。”

文卡的办公室也显示出主人的朴素,那是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室角落伸出去的一间小屋,目测面积不足10平方米。房间里的主要陈设是一张环形办公桌,桌上除了一台电脑就是大堆的资料,文卡就是在这个小天地里怡然自得地工作。

诺贝尔奖为文卡带来巨大声望。刚刚跟他走进实验室,便听见一名工作人员说:“文卡,印度总理希望跟你通电话。”顿时和同事面面相觑。没想到文卡并不激动。谈到对未来的打算,文卡说:“我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核糖体的功能,探索人类等高级生物体内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有何不同,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需要做。”

2010年,他获得印度第二大平民荣誉“莲花赐勋章”。拉马克里希南在2012年新年荣誉名单中,因其对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做的杰出贡献被封为爵士,但他一般不会使用“爵士”头衔。同年,他获得欧洲生物化学学会联盟授予的汉斯·克雷布斯爵士勋章。

2013年,他获得西班牙Jimenez-Diaz奖。2013年12月14日,他被印度新德里迪电视台频道评为“全球25名在世的最伟大的印度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