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正在查看“寰宇图谱”的推演数据,听到这话立刻站起身,跟着张教授来到实验室。测试台上,“烛龙之眼”的半成品已经组装了大半,巴掌大的模块里塞满了元器件,留给光学调节机构的空间不足一立方厘米。李工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眉头拧成了疙瘩:“就算把调节机构做成米粒大小,精度也无法保证。激光瞄准卫星传感器,误差不能超过0.1角秒,这么小的机构,稍微有点震动就会跑偏。”
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这一个月的努力,眼看就要因为一个小小的调节机构功亏一篑。老周蹲在地上,捡起一块碎镜片喃喃道:“难道真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已经把能想到的办法都试了啊。”
苏念没有说话,她盯着测试台上的半成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忽然,她的目光落在了旁边的全息投影设备上——那是一台用来展示“巡天者”气动布局的设备,通过激光投射形成立体影像,无需机械结构就能调整角度。
“有了!”苏念猛地一拍手,吓得众人都是一哆嗦,“咱们为什么非要用机械调节?可以用光学相控阵技术啊!”
她快步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飞快地画了起来:“咱们在镜片后方布置一个微型相控阵单元,通过‘寰宇图谱’实时计算卫星轨迹,然后用电信号控制相控阵单元改变激光的传播方向。这样一来,既不用机械结构,又能实现高精度瞄准,体积还能缩减一半!”
白板上的草图越来越清晰,众人的眼睛也越睁越大。李工猛地站起身,激动地抓住苏念的胳膊:“苏总,您这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相控阵技术咱们之前只用在雷达上,没想到能跟激光结合!我这就去调整算法,保证能跟上相控阵的响应速度!”
张教授也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相控阵单元的体积很小,咱们之前预留的空间完全够用。而且没有机械结构,故障率还能降低不少,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决了调节机构的难题,散热问题又成了拦路虎。尽管采用了石墨烯散热片,但在模拟测试时,模块温度还是会在激光启动后十秒内飙升到两百多度,远超元器件的耐受极限。负责散热的年轻工程师小李急得满嘴燎泡,抱着一堆散热方案图纸在实验室里打转。
“苏总,要不咱们试试液冷?”小李拿着一份方案跑过来,“我设计了微型流道,用冷却液循环散热,应该能把温度降下来。”
苏念看着方案摇了摇头:“液冷系统需要泵体和管路,会增加0.8公斤重量,而且‘巡天者’在高空失重环境下,冷却液循环会出问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重量超了,整个项目就白费了。”
小李的肩膀垮了下来,眼圈有些发红:“那怎么办啊?我已经试了所有被动散热方案,最多只能降到一百八十度,还是不行。”
苏念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别着急:“别急,咱们再想想。‘寰宇图谱’的推演数据里,有一组关于能量分布的曲线,我总觉得能用上。”她拉着小李来到“寰宇图谱”的终端前,调出那组密密麻麻的曲线,“你看,激光的能量输出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高斯分布,峰值在中心区域。咱们能不能把散热结构也做成对应的形状?”
她指着曲线的峰值区域:“在能量最集中的中心,用最厚的石墨烯散热片,然后向外逐渐变薄,同时在散热片下方刻上微型沟槽,利用空气对流辅助散热。这样既能保证散热效率,又不会增加太多重量。”
小李眼睛一亮,立刻拿起计算器开始核算:“我算过!这样的结构,散热面积能增加30%,重量只增加不到50克!苏总,您这是‘庖丁解牛’啊,把问题拆解得明明白白!”
接下来的两周,团队火力全开。苏念几乎住在了“寰宇图谱”的终端室,通过算法推演不断优化相控阵的控制精度;李工带领团队熬夜修改能量转换算法,将功耗降低了15%;张教授的团队则加班加点加工新型散热结构,每一片石墨烯散热片的精度都控制在微米级。
当第一台“烛龙之眼”原型模块完成组装时,所有人都熬得脱了相。老周看着那个巴掌大的模块,感慨道:“真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啊,咱们这么多人,就为了这么个小东西,熬了一个多月。”
苏念仔细检查着模块表面的接口,确保每一个元器件都安装到位:“这可不是普通的小东西,它是咱们空天防御的‘千里眼’,也是‘杀手锏’。走,去测试场,看看它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