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海洋应有的样子。”林奇通过水下观测站,看着这幅和谐的画面,心中感慨。在末世前,人类过度捕捞和污染,破坏了珊瑚与鱼类的共生关系,导致大片珊瑚白化死亡;而现在,他们正在用科技与自然的力量,重新编织这些断裂的纽带。
为了测试珊瑚群落的适应能力,林奇拆除了培育场的部分能量罩,让受污染的海水缓慢流入。令人惊喜的是,珊瑚群落没有出现白化,反而加速了能量流动——紫焰珊瑚全力中和辐射,青羽珊瑚快速分解污染物,鱼类则将净化后的物质带到更远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动态的防御机制。
“它们在‘学习’适应环境。”林奇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超凡珊瑚的基因具有可塑性,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代谢方式,这种特性是它们进化的关键。”
当培育场的珊瑚群落扩大到最初的五倍时,林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它们移植到自然海域,让它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生长、进化。蓝海小队的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珊瑚固定在特制的金属架上(用食铁灌木提炼的可降解合金制成),沉入近海的海床上。
投放的那一刻,林奇仿佛听到了珊瑚触手拍打海水的声音,如同生命在深蓝中发出的宣言。他知道,这些小小的珊瑚,将是海洋重生的火种。
第三章:进化之潮,海域新生的迹象
移植到自然海域的超凡珊瑚,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三个月后,蓝海小队的潜水员发现,金属架周围的海水已经变得清澈,原本死寂的海床上长出了新的珊瑚幼苗,一些小型鱼群开始在这里定居。更神奇的是,紫焰珊瑚的触手延伸到了附近的废弃渔网,将渔网上的塑料纤维分解成无害的物质,而金绸珊瑚释放的氧气,让这片海域的溶解氧含量达到了末世前的水平。
“它们在改造环境。”潜水队长在报告中写道,“珊瑚群落周围形成了一个直径百米的‘净化圈’,圈内的海水能直接饮用,连沉积的海底淤泥都变得松软肥沃。”
林奇亲自下潜查看。他发现,最初移植的五种珊瑚,已经与周边的原生珊瑚产生了基因交流——紫焰珊瑚的辐射抗性基因,让白化的原生珊瑚重新焕发生机;蓝电珊瑚的海流稳定能力,帮助原生珊瑚抵御了风暴的冲击。这种“基因渗透”,让超凡珊瑚的进化特性开始向更广阔的海域扩散。
进化的奇迹,不止发生在珊瑚身上。
在赤心珊瑚周围,一种原本普通的小丑鱼,体色变得更加鲜艳,游动速度也快了许多。检测发现,它们的体内多了一种能储存赤心珊瑚能量的蛋白质,遇到危险时能释放能量加速逃生;清洁虾的螯钳变得更大,能更高效地清理珊瑚寄生虫,它们的外壳呈现出淡淡的紫色,这是吸收了紫焰珊瑚能量的表现。
“这是协同进化。”苏清月看着小丑鱼的基因图谱,激动地说,“珊瑚为生物提供能量和保护,生物则帮助珊瑚传播基因和适应环境,这种相互促进的进化,比单一物种的进化快得多!”
超凡珊瑚的影响力,开始向深海蔓延。
蓝海小队的探测船在千米深的海沟中,发现了蓝电珊瑚的踪迹——它们显然是被海流带到这里的,却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中进化出了新的特性:触手变得更加粗壮,释放的电流能吸引深海磷虾,形成了独特的“深海能量站”。而这些磷虾,又成为了深海鱼类的食物,一条新的食物链正在形成。
更令人振奋的是,近海的渔民(基地的信众组成)发现,他们的渔网收获越来越多。以前,渔网拉上来的多是变异的畸形鱼类,如今却能捕到正常的海鱼,甚至有几种被认为灭绝的海鲜重新出现。这些海鱼的肉质鲜嫩,没有辐射污染,成为了基地餐桌上的新食材。
“这是珊瑚给我们的馈赠。”老渔民捧着一条银光闪闪的海鱼,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不敢吃海里的东西,现在好了,我们又能靠海吃海了——但这次,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为了保护珊瑚群落,世界树基地制定了《蓝海公约》:禁止在珊瑚保护区内捕捞和抛锚;限制近海养殖的密度,避免饲料污染;定期组织信众清理海洋垃圾,将可回收的垃圾运到基地,用钢铁荆棘分解后再利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信众们自发成立了“珊瑚守护者”小队,他们划着独木舟(用空心的水晶骨竹制成)在近海巡逻,劝阻违规的渔民,记录珊瑚的生长情况。孩子们则在沙滩上制作“保护珊瑚”的标语,用捡来的贝壳拼出珊瑚的图案,向游客(其他基地前来交流的人)宣传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林奇的基因之树,也因海洋生态的变化而发生新的进化。
当他的意识沉入深海,能清晰地“感知”到珊瑚群落的能量流动,能“引导”它们向污染严重的区域扩散。他甚至能通过赤心珊瑚的能量,与海洋生物进行简单的“交流”——让鱼群避开危险的海域,让海龟将珊瑚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
这种能力,在一次石油泄漏事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艘废弃的油轮在风暴中触礁,船体破裂,大量原油泄漏到近海,形成了一片黑色的污染带,正朝着珊瑚保护区蔓延。蓝海小队的队员们虽然全力清理,但原油扩散的速度远超预期。
“让青羽珊瑚和蓝电珊瑚配合。”林奇通过精神连接,向珊瑚群落下达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