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轩视若无睹,只是静静地看着。
三分钟后,弹幕的风向开始变了。
“等一下,我用APP查了几个手语词典,那个动作……是‘毛衣’的意思?”
“她好像在说‘毛衣没织完’……”
“天啊,那个捂脸的动作,是‘再也见不到了’,我认识一个聋哑朋友,他做过这个手势。”
“她说的是王姨的故事……是那个王姨吗?”
“泪目了……”
弹幕从不解到猜测,再到震惊,最后化为一片无声的悲伤。
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询问,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语言障碍的“解码”。
他们自己动手,拼凑出了那个被抹去的故事。
直播结束前,赵子轩没有再多说一句话,只是在屏幕上打出了一行巨大的字幕:“有些话,不需要声音,也能震耳欲聋。”
同一时刻,张野正在巡查市集里的一个联络点。
那是一家盲人按摩店,也是他们传递消息的中转站之一。
可今晚,店门紧闭,平日里温暖的灯光也熄灭了。
他心头一紧,推门进去。
屋里空荡荡的,按摩床都被搬走了。
只有一张旧木桌摆在正中央,上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十副盲文板和铁笔。
张野走上前,拿起其中一块,用指腹轻轻抚摸上面已经刻好的凸点。
是悼文的第一段。
他拿起第二块,是第二段。
第三块,第四块……十块盲文板,拼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悼文。
这时,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店主老陈发来的语音。
老陈的声音沙哑而坚定:“张先生,我这店不做了。但我的十个徒弟,都还在。他们每人背了一段。他们走南闯北,靠这手艺吃饭,走村串户,去的地方比我们谁都远。这东西,他们会带到每一个需要的人身边。”
张野放下手机,指尖再次抚过那些冰冷坚硬的塑料凸点。
在寂静的空屋里,他忽然觉得它们不再是死的文字。
它们像一颗颗微小而倔强的心脏,在他的指下,一下,一下,有力地跳动着,敲打在青河县无边的夜色里。
而另一边,林枫刚刚关闭了赵子轩直播的后台数据页面。
巨大的成功带来短暂的兴奋后,一种更深沉的思虑涌上心头。
从孩子们的掌心传文,到聋哑群体的无声讲述,再到盲人技师的走村串户……他们像一群在黑暗中摸索的工兵,用尽一切办法,开辟出一条条传递记忆的崎岖小路。
他们赢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这一切似乎都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反抗。
他忽然意识到,他们一直在战斗,却从未真正理解自己所使用的“武器”——那篇悼文,以及由它引发的一切。
它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力量。
而任何一种力量,一旦被组织、被传播、被赋予如此沉重的意义,就必然会进入一个更复杂、更危险的场域。
他们,是不是在无意中,将一场关于记忆的私人战争,变成了一场无法预知走向的公共博弈?
这个念头让林枫背脊发凉,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对这场斗争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过于浅薄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