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经过这里?” 陈武也发现了异常,他用手指沿着红线比划,“从乌氏到沛县,完全可以走更便捷的驰道,没必要绕远经过王家封地。” 红线在封地中心位置画了一个菱形符号,与龙祠柱廊上的标记一模一样,显然是重要的联络点。
老石匠用明矾溶液处理菱形符号,更多细节显现出来:符号内有三个小点,组成 “水” 字的象形,旁边标注着 “三”。“是取水点的标记。” 他回忆起墨家典籍的记载,“三个点代表‘急’,说明这里是紧急联络点。”
赵平立刻查阅封地户籍册,王家封地内共有三处水井,其中位于祖祠附近的三眼井最为隐蔽。“他们把联络点设在了王家祖祠附近!” 这个发现让气氛瞬间凝重 —— 走私路线刻意经过王家封地,绝非偶然,背后一定牵扯着更大的阴谋。
王翦的手指抚过地图上的王家封地,油灯的光芒在他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他想起父亲王贲临终前的叮嘱:“王家世代忠秦,切莫卷入朝堂纷争。” 如今这条秘密路线却将家族卷入其中,是有人故意栽赃,还是封地内真有内鬼?
老石匠此时有了新发现,他将几匹丝绸拼接起来,发现针孔不仅构成路线图,还隐藏着数字密码。“这些数字对应着《商君书》的篇章。” 他对照随身携带的简牍,“‘三’‘五’‘七’分别对应农战、开塞、靳令三篇,都是扶苏批注过的章节!”
驿馆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已是三更天。王翦命人取来王家封地的详图,与丝绸地图仔细比对,确认菱形符号的确位于三眼井附近。“陈武,带一队人连夜返回封地搜查。”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重点查三眼井周边,不要惊动任何人。”
陈武领命离去后,王翦继续研究地图。老石匠用不同浓度的醋液处理丝绸,匈奴王庭的细节逐渐清晰 —— 单于庭、龙城、粮仓的位置都有精确标记,甚至连王庭卫队的换防时间都用符号标注。这些情报的详细程度,远超普通商人所能获取的范围。
“这不是乌氏倮能弄到的情报。” 赵平忧心忡忡,“背后一定有军方的人配合。” 他指着地图上标注的匈奴兵力分布,“这些数字与我们的斥候报告完全一致,只有军中高层才能接触到。”
油灯的灯芯爆出一声轻响,照亮了地图上的沛县终点。那里标注着一个特殊符号 —— 交叉的耒耜和剑,正是刘邦团队的标记。从匈奴王庭到沛县,从王家封地到反秦势力,这条贯穿南北的秘密路线,将所有线索串联成一张巨大的阴谋之网。
【三: 水显项字,楚秦勾连】
黎明时分,天色依旧昏暗,整个萧关都被一层薄薄的雾气所笼罩。突然间,天空中飘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雨。雨点轻轻地敲打着驿馆的窗棂,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演奏一场轻柔的交响乐。
雨水顺着窗棂流淌而下,汇聚成一道道细流,沿着窗缝缓缓渗入室内。地面上渐渐形成了一小片水渍,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雨雾照进房间时,那微弱的光线恰好落在了放在桌上的丝绸地图上。令人惊奇的是,落在地图上的雨水似乎发生了某种奇异的变化。原本暗红色的路线旁边,竟慢慢地浮现出一个模糊的朱砂色字迹。
这个字迹若隐若现,仿佛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所隐藏。它的颜色与周围的暗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想要凑近去看个究竟。
“快看!” 老石匠惊呼着扑到地图前。雨水浸润的区域,一个 “项” 字正逐渐清晰,笔触凌厉如剑,与他们在龙祠发现的 “楚虽三户” 笔迹如出一辙。这个字隐藏在路线拐角处,若非雨水恰好浸湿,根本无法发现。
王翦立刻取来干燥的麻布吸干水分,但字迹并未消失,反而更加鲜明。他用指尖抚摸字迹,感受到丝绸表面细微的凹凸 —— 这是用特制的尖针在织造时就刻下的纹路,再用茜草与朱砂混合的染料处理,平时隐而不见,遇水后才会显色。
小主,
“是楚人的‘双染法’。” 老石匠激动地解释,“先用茜草染底色,再用朱砂混合桐油绘制秘密符号,桐油隔绝了水分,平时看不出来,遇水后茜草层变色,朱砂字就显出来了!” 这种工艺记载于《考工记》,是楚地织工的不传之秘。
赵平拿来项燕剑的拓片比对,确认 “项” 字的笔法与剑铭完全一致。“是项氏家族干的!” 他将拓片覆盖在丝绸上,两者的笔迹完美重合,“乌氏商队一直在为项家传递情报!”
此时陈武派人传回消息:在王家封地三眼井附近发现了类似的丝绸碎片,井壁上刻着相同的菱形符号,井底还打捞到一个铜罐,里面装有未用完的茜草染料和数枚刻有墨家符号的算筹。更重要的是,井旁的泥土中有新鲜的马蹄印,与乌氏商队的马匹特征吻合。
“他们确实在封地接头。” 王翦的脸色愈发凝重。雨水打湿的丝绸上,“项” 字旁边还有一个模糊的符号,像是 “羽” 字的半边。结合之前的发现,一个可怕的结论逐渐清晰:项氏家族通过乌氏商路,串联起匈奴、沛县和关中的反秦势力,而王家封地很可能被用作秘密联络点。
老石匠用温水继续处理丝绸的其他区域,更多隐藏的字迹浮现出来:“九”“月”“举”“事”。这些字分散在不同的丝绸上,拼接后形成完整的指令 ——“九月举事”。距离九月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局势已迫在眉睫。
驿馆外传来马蹄声,陈武亲自返回,浑身湿透地冲进房间:“上将军,在封地祖祠的暗格里发现了这个!” 他呈上一个密封的铜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卷完整的帛书,上面用楚隶写着与丝绸地图相同的路线,落款处赫然是 “乌氏倮” 三个字,旁边加盖着一枚龙形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