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贺兰雷鸣】萧关箭雨:这箭杆是空的!

“上将军您看这里。” 老石匠用铜针指向虫尸头部,“这虫子的复眼呈六角形,是楚地特有的‘墨玉虫’变异而成。正常的墨玉虫无毒,但若用‘养蛊术’培育三代,就会变成致命的噬骨蛊。”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 —— 那是墨家特制的青铜透镜,“甲壳上的纹路是‘离火纹’,楚地巫师用来增强蛊虫毒性的符咒。”

陈武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一堆收缴的空心箭杆,缓缓走过来。这些竹筒箭杆长短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内壁光滑如镜,宛如经过精心打磨一般。

陈武拿起其中一根箭杆,仔细端详着。他用手指轻轻触摸着内壁,感受着那如丝般顺滑的触感。然后,他将箭杆底部朝上,仔细观察着那个极细的透气孔。这个透气孔虽然微小,但却十分精致,仿佛是经过精密工艺制作而成。

“所有的箭杆都是用楚地的湘妃竹制成的。”陈武语气肯定地说道。他随手拿起一把小刀,熟练地将一节竹筒切开。瞬间,竹筒的内壁展现在众人面前,那淡红色的竹肉如同少女羞涩的脸颊,微微透出一丝红晕。

“这种竹子只生长在云梦泽附近,而且数量稀少。匈奴人生活在北方草原,那里根本不可能有这种竹子。”陈武解释道,眼中透露出对这些箭杆来源的疑惑。

更令人心惊的是箭杆末端的刻痕,除了那个 “巫” 字外,还隐藏着细密的云雷纹。老石匠用布擦拭后,纹路竟显现出暗红色,像是用朱砂混合了某种油脂绘制而成。“这是楚国巫祝的‘祭虫纹’,” 他肯定地说,“每一笔都对应着特定的咒语,用来控制蛊虫的活性。没有十年以上的巫术修为,根本刻不出这样的纹路。”

赵平匆匆跑来,手中捧着块沾满泥土的帛书残片:“在黑袍巫师尸体上发现的!” 王翦展开残片,上面用楚隶书写着几行文字,虽已残缺不全,但 “蛊生三日,噬骨噬魂” 等字样仍清晰可辨。帛书边缘绣着的凤鸟图案,正是楚国皇室专用的纹饰。

“取火盆来。” 王翦突然想到个办法。他将帛书残片靠近火焰,未被烧毁的部分竟显现出更多文字。老石匠凑近细看,突然惊呼:“是《蛊经》的内容!记载着如何将墨玉虫培育成噬骨蛊,需要用活人血喂养四十九天……” 他指着其中一行,“这里提到了‘养蛊罐’的制作方法,要用楚地的紫砂混合骨灰烧制。”

正在这时,负责清理战场的士兵又有新发现:在匈奴人遗弃的骆驼背上,找到几个破碎的紫砂罐,罐底刻着与箭杆相同的离火纹。罐内残留的黑色粉末经老石匠辨认,正是培育蛊虫的关键原料 ——“腐心土”,只产于楚国的巫山地区。

“这些匈奴人只是傀儡。” 王翦将残片拼凑起来,“真正的幕后黑手是懂楚地蛊术的人。他们不仅提供了蛊虫和箭杆,还亲自下场指挥作战。” 他想起六盘山发现的铜车辖,“赵高与匈奴勾结,背后一定还有楚地势力支持。否则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复杂的养蛊术。”

陈武突然注意到虫尸腹部的细小印记:“上将军快看!这虫子肚子上有标记!” 在放大镜下,虫尸腹部显现出个极小的 “芈” 字 —— 楚国贵族的姓氏。老石匠倒吸一口凉气:“是楚国的巫蛊世家!当年秦灭楚时,他们的族人大多殉国,没想到还有幸存者投靠了赵高!”

夕阳西下时,斥候带回更坏的消息:附近的几个哨所都遭到了同样的蛊箭袭击,守军非死即伤。王翦站在城头望着匈奴营地的篝火,心中明白这场仗远未结束。这些藏在空心箭杆里的蛊虫,不仅是杀人的武器,更是动摇军心的利器。他必须尽快找到破解之法,否则萧关的防线迟早会崩溃。

【三: 帛书破蛊,攻守玄机】

夜色笼罩萧关时,老石匠终于在成堆的战利品中找到了关键线索。那是一卷藏在黑袍巫师怀中的帛书,用多层丝绸包裹着,外面还涂了防潮的桐油。王翦在军帐中点起特制的防风灯,小心翼翼地展开帛书,一股淡淡的檀香立刻弥漫开来 —— 这是楚地特有的 “凝神香”,用来保存珍贵文献。

帛书长约四尺,宽三尺有余,分为明显的三部分。第一部分绘制着十二月令图,每个月份旁都标注着宜忌事项;第二部分用朱笔书写着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最关键的第三部分则记载着各种攻守策略,标题赫然写着 “攻守占” 三个大字。老石匠指着这部分内容激动地说:“这是楚帛书!传说中的楚国军事秘典!”

在 “攻守占” 章节中,果然找到了关于蛊术作战的记载。文字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顺时针排列,详细记录了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形使用蛊术的方法。其中一段明确提到:“西风起时,以空心箭载墨玉虫,其蛊畏火畏雄黄,遇醋则毙。” 王翦立刻让人找来军中携带的雄黄和食醋,这正是破解噬骨蛊的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