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拿着玉琮,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兽面纹。兽面纹的线条流畅,是典型的西周风格,可玉琮的底部却刻着几个模糊的字,像是被人刻意打磨过。他把玉琮翻过来,对着雪地里的天光仔细看,隐约能辨认出 “受”“命” 两个字。
“把火塘里的灰再扒一扒,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东西。” 王翦对士兵们说。秦兵们立刻动手,用长戈和铁锹把火塘里的灰翻了个底朝天,除了几块烧焦的木头和狼粪,再也没找到别的东西。
“将军,匈奴人为什么要把玉琮放在火塘里?” 赵信赶了回来,他已经守住了粮草库,匈奴骑兵见秦军有了防备,已经撤退了。他看着王翦手里的玉琮,满脸疑惑 —— 匈奴人向来只认金银和牛羊,什么时候会用周室的玉琮了?
“要么是用来祭祀,要么是…… 传递某种信号。” 王翦摇了摇头,他更倾向于后者。从朔方寡妇村的秦宫地图,到鸡鹿塞的李牧笔记和楚地金箔,再到现在光禄塞烽燧里的周室玉琮,每一个线索都透着诡异,而且都和 “秦客”“九鼎”“阿房宫密室” 牵扯上关系,这绝不是巧合。
他把玉琮递给蒙译官:“你仔细看看,能不能辨认出上面的字,还有这玉琮的年代。”
蒙译官接过玉琮,用袖子擦去上面的灰,又从怀里掏出一个放大镜 —— 这是墨家弟子做的巧器,能把小字放大。他对着玉琮底部看了半天,突然激动地说:“将军!认出来了!是‘受命于天’!虽然被打磨过,但这四个字的轮廓还在,是西周的大篆!”
“受命于天?” 王翦的瞳孔猛地一缩。这四个字他太熟悉了 —— 传国玉玺上刻的就是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这玉琮上竟然也刻着 “受命于天”,而且还是周室的礼器!
【三: 琮孔秘辛】
回到光禄塞的主营,王翦让人把玉琮放在铺着丝绸的木盘里,又找来尺子,仔细测量它的尺寸。玉琮高五寸,宽三寸,四个面都刻着兽面纹,底部的 “受命于天” 四个字虽然模糊,却依然能看出周篆的工整 —— 这确实是西周的礼器,而且等级不低,很可能是周王祭天时用的。
“将军,这玉琮上的‘受命于天’,和传国玉玺上的字,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赵信凑过来看,他虽然没见过传国玉玺,却听老卒说过上面的字。
王翦没说话,而是从怀里掏出一个锦盒 —— 里面装着的是之前在朔方寡妇村搜到的符印,符印上的天枢纹和他剑柄上的纹路一模一样。他把符印放在玉琮旁边,突然发现符印的尺寸,竟然和玉琮中间的孔洞差不多大。
“拿尺子来。” 王翦对身边的士兵说。士兵连忙递过一把象牙尺,王翦先量了玉琮中间的孔洞:“直径三寸七分。” 接着又量了符印的印台:“也是三寸七分!”
赵信和蒙译官都惊呆了。蒙译官连忙说:“将军,传国玉玺的印台孔径,就是三寸七分!当年我在咸阳见过一次,记得清清楚楚!”
“你说什么?” 王翦猛地看向蒙译官,“你确定?”
“确定!” 蒙译官用力点头,“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做的,印台孔径三寸七分,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是李斯丞相亲自写的小篆。这玉琮的孔径,和传国玉玺的印台孔径,分毫不差!”
“琮孔尺寸与传国玉玺同”—— 王翦的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周室的玉琮,孔径竟然和秦廷的传国玉玺印台孔径一模一样,而且还刻着 “受命于天”,这绝不是巧合!他突然想起之前在鸡鹿塞发现的楚地金箔,上面提到了 “九鼎”“秦客持天枢纹”,现在再加上这玉琮,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脑海里浮现:匈奴人、楚地项氏、秦廷内鬼 “秦客”,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阿房宫的密室,还有传国玉玺和九鼎,甚至是…… 大秦的江山!
小主,
“蒙译官,你再想想,周室的玉琮,怎么会落到匈奴人手里?” 王翦问道。
蒙译官皱着眉头,思索了半天:“将军,我记得《周书》里记载过,周幽王时期,犬戎攻破镐京,抢走了不少周室的礼器,其中就有一件玉琮,说是用来祭天的。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阳,一直想把玉琮找回来,却始终没找到。难道…… 这件玉琮就是当年被犬戎抢走的那件?”
王翦点点头,这倒说得通。犬戎和匈奴同出一脉,玉琮从犬戎传到匈奴手里,也不是不可能。可匈奴人为什么要把玉琮放在烽燧的火塘里?还要用逆焰烽的诡计吸引秦军的注意力?
“将军,会不会是匈奴人想把玉琮交给‘秦客’?” 赵信突然说,“他们用逆焰烽制造混乱,就是为了掩护送玉琮的人,结果被我们打乱了计划,只好把玉琮藏在火塘里,想等事后再拿回来?”
这个猜测很合理。王翦想起第七烽燧的守兵全被灭口,显然是匈奴人不想留下活口,暴露玉琮的存在。可他们没料到秦军会这么快反应过来,不仅守住了粮草库,还找到了玉琮。
“把玉琮收好,派专人看管,不许任何人碰。” 王翦把玉琮放回锦盒,“赵信,你派人去查第七烽燧周围的痕迹,看看能不能找到匈奴送玉琮的人的踪迹;蒙译官,你把玉琮的尺寸、上面的字,还有和传国玉玺的关系,都写进密信,快马送到咸阳,交给李斯丞相和蒙恬将军,让他们立刻彻查传国玉玺的保管情况 —— 我担心‘秦客’会对玉玺下手。”
“得令!” 赵信和蒙译官同时行礼。
王翦走到沙盘前,手指在光禄塞、鸡鹿塞、朔方寡妇村之间画了一条线 —— 这三个地方呈三角形,都发现了敌人的线索,而且都指向 “秦客” 和楚地项氏。他隐隐觉得,这些线索就像一张网,正朝着咸阳的方向收紧,而网的中心,就是阿房宫的密室和传国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