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英雄的归宿

接下来的日子,李清河的情况一天天好转。虽然大部分时间仍在昏睡,但清醒的时间越来越长,能够进流食,也能发出微弱的声音。又过了七八日,他终于在林婉如的搀扶下,能够勉强坐起身来。只是他身体极度虚弱,形销骨立,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尤其是那双曾经锐利如星、能洞穿虚妄的眼睛,此刻虽然恢复了清明,却深陷在眼窝中,带着一种历经劫波后的沉静与淡淡的疲惫,偶尔望向虚空时,会流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仿佛勘破了某种奥秘的沧桑。

周廷鹤亲自前来探望,看着眼前这个用生命挽救了青霖城的少年,心中感慨万千。他详细告知了赵汝成伏诛、赵党清算、甲子旧案昭雪、以及朝廷即将下达的封赏旨意。

“清河啊,”周廷鹤语气温和,带着长者般的关怀,“你力挽狂澜,功在社稷。本官已具本上奏,陛下闻讯,亦深为感动。不日便有恩旨下达,必有重赏,或授官职,或赐爵禄,你今后前程不可限量。”

然而,李清河闻言,只是缓缓地摇了摇头,声音虽然虚弱,却异常清晰坚定:“周大人厚爱,陛下隆恩,草民心领。然清河本是一介布衣,所求并非功名利禄。此番种种,不过是尽己所能,求问心无愧。如今奸佞伏诛,沉冤得雪,青霖安泰,于愿足矣。朝廷封赏,实不敢当,亦非所愿。”

周廷鹤微微蹙眉,劝道:“你年纪尚轻,身负奇能,正该为国效力,造福苍生。岂可就此埋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清河目光平静地望向窗外高远的天空,轻声道:“大人,经此一事,清河愈发觉得,天地之大,奥秘无穷。赵汝成之祸,其根源并非单纯权欲,更在于对力量、对天地之‘理’的贪婪与扭曲。我所追寻的,非是庙堂之高,而是万物运转之本源,是那冥冥之中的‘道理’。百川书院清静之地,或许更适合我读书明理,调养身心,继续探索心中之惑。”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淡泊与坚定。周廷鹤凝视他良久,见他眼神澄澈,心意已决,知非虚言推诿,终是长叹一声,不再勉强:“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既然你意已决,本官便依你。书院确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苏博士学究天人,你在他身边,必有所成。”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陛下恩赏,乃是对你功绩的肯定,亦是安抚青霖民心之举,象征性的封赐还是要有,本官会为你斟酌一个清贵的虚衔,不涉实务,亦不违你本心。”

李清河知道这是周廷鹤的好意和朝廷的体面,不再推辞,微微颔首:“多谢大人成全。”

数日后,圣旨抵达青霖。旨意中,盛赞李清河“忠勇可嘉,智破奸谋,保全城池,功莫大焉”,特赐“靖安郎”之号,为一等轻车都尉勋爵(皆为荣誉虚衔,享俸禄而无实职),另赏赐金银帛缎若干。对苏文轩、欧阳轩、雷豹等人亦有相应封赏。李清河于病榻上领旨谢恩,神色平静。

又过了半月,李清河已能下地缓慢行走。这一日,他向周廷鹤辞行。周廷鹤知他去意已决,设下简单宴席饯行。席间,苏文轩、欧阳轩、雷豹、黄三爷、陈望等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齐聚,劫后余生,感慨万千。众人相约日后常来常往,情谊不改。

临行前,李清河和林婉如去了一趟城外的乱葬岗,在一处新立的、刻有“先考林公守拙之墓”的朴素石碑前,焚香祭拜。林婉如跪在墓前,泣不成声,将这些日子发生的种种,细细诉说。李清河默默伫立,深深三揖。清风拂过,草木无声,仿佛逝者已得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