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后获赠颖国公,谥号“武襄“,因此世人多尊称其杨颖国武襄公。
可是,杨洪在边关镇守征战四十余年,才因功获封“昌平伯”,并获授佩“镇朔大将军”印,但是张诚如今从军才近十年,显功于君前也只这三、四年间。
便得到当今皇上御赐军号、营号、更得挂“镇朔大将军”印,这是何等了不得的荣耀?
而至于加封张诚为“宁远伯”的爵位,那可就更加的不得了!
话说,自从周朝时代起,中国就有了公、侯、伯、子、男等的五等爵位制度,后世的西方贵族制,也不过按照古代中国的爵位翻译过来罢了。
只不过,因为后世的西人国家势力强盛,所以世人反而对于西方的爵位制度更为了解,却逐渐忘记了自家老祖宗的规矩与传承。
五等爵位制千年不变,到了明朝时候,才又革除了子、男这两级爵位,只保留了公、侯、伯三等,并进一步规定“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亦是非特旨不得予。
明朝的爵位更细分为两种,一是只授终身,即不得世袭的爵位;二是可以世袭的爵位,“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在大明除有因军功而封爵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属于是因恩泽而受封,但他们就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同时,大明的公、侯、伯爵与前朝还有一些不同之处,就是明朝的公、侯、伯都只有爵号和食禄,而并无实际的封邑存在。
而张诚这个可是实打实的因军功而得爵,他的铁券上就赫然写着“永宁伯,岁禄一千石,子孙不袭,恕免二死,子免一死。”字样。
这说明张诚的“永宁伯”是非世袭罔替的铁帽子封爵,只有他在世时才算是伯爵,子孙不得承袭继承,但饶是如此那也风光无限。
张诚不觉心头一阵恍惚,这一切来的似乎有些突然,他来到这个世界也才四年多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小千户官,一跃而成大明的永宁伯,更是佩镇朔大将军印的宣府总兵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可是旁人一辈子努力奋斗,都不可能得到的荣耀,他亦不能免俗,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抑制,身体也在微微颤抖不已。
大堂内各人也尽是呆愣在了当场,其中陈九皋、王朴、李辅明等人是既惊且喜,惊的是皇上对张诚的封赏竟如此之厚重,喜的则是自己向张诚靠拢,果然不错!
而吴三桂、曹变蛟、王廷臣、唐通、祖大弼、符应崇、祖大乐等一干总兵副将,也是个个兴奋不已,他们虽然嫉妒,但还是为张诚封伯一事感到高兴。
毕竟,大家同属武人的出身,虽然眼看张诚又是封伯,又是佩镇朔大将军印,各人皆羡慕嫉妒恨,几样心情复杂交织在一起。
但也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毕竟在大明已有多年未见武人,因功封伯,而今张诚能够因军功封伯,怎能不叫他们也燃起希望?
吴三桂的神情就十分复杂,羡慕与嫉妒交织,也透出一股期望之情,当然更多的还是高兴,他以为今日张诚能因功封伯,来日他吴三桂也未尝不能!
而监道王之桢与密云总兵唐通等人,就铁青着脸,心头又是惶恐,又是嫉恨,这不公平啊,张诚这巧运的匹夫,怎么就封伯了?
天地良心,真的是不公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诚跪伏于地,他高声谢过了皇恩浩荡,又接过圣旨,交给过来的张成芳等人,再有诰券,他是因功封伯,所以既有诰、又有券。
券是铁制,到了明朝时候上面的字,都是用金粉来填写,所以也称作“金书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