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隆,字彦谦,号讷庵,江西泰和人。陈安榜进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惠帝即位,尹昌隆曾多次上疏劝谏,得罪了执政大臣,被贬为福宁知县。燕王起“靖难”之师,兵临京城。尹昌隆建议惠帝罢兵,准许燕王入朝,甚至可以让出帝位,惠帝不听。成祖立世子为皇太子,升左春坊左中允,又改任礼部主事。后因得罪礼部尚书吕震,被罗织罪名二次入狱,判处极刑,夷其家族。此冤案直到吕震死后,才得以昭雪。着有《尹讷庵遗稿》八卷。
宋琮,字万钟,性嗜梅,以梅庵为别号。江西泰和县澄江镇南门村人。从学于本县名儒陈海桑,后又拜吉安谢易庵为师。乡试第二,会试第一,赐进士出身,与尹昌隆同登第,授四川道监察御史,他存心仁厚,审判定罪公正,名重于朝。因得罪权贵,出任永福县知县,后都御史奏留而复职,不久被诬入狱,是非得到澄清后罢官返乡。明成祖登基后,诏求贤才,有司登门劝进,荐举为海门训导。在任该职期间循循善诱,造就许多人才。九年考满后,升刑部给事中,奉命镇守荆州,后以父母年老告假养亲,返京时改詹事府事。仁宗皇帝在青宫恩赏纱衣银带金扇,恩赐甚厚。留春坊点书,升翰林检讨,因老退休,享年八十八岁,着有《梅庵集》。
丁志方,山东聊城人。丁志方中乙丑科进士,授吴桥知县。后升任监察御史。靖难之役后,朱棣进入南京,宫中大火,文帝不知所终,志方以建文帝有仁政,对朱棣采取不合作态度,后与山东诸城人谢升、安徽怀宁人甘霖等御史从容就死。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赠太仆卿,谥号贞定。
甘霖,江苏南京高淳淳溪镇西甘村人。登科举人,授福建道监察御吏,后任浙江左参政。政绩显着,为人清正,刚毅敢言。明初因反对朱棣篡权被杀。皇帝下诏为建文朝诸多忠臣徐辉祖,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甘霖等平反诏雪,甘霖赐葬于淳溪镇北二里官墩,并在杭州为甘霖建造“表忠祠”。为追表忠贤,皇帝特赐“忠臣”匾额以示褒扬。
萧用道,泰和人。建文中,举怀才抱德,诣阙试文章。擢靖江王府长史,召入翰林,修《类要》。燕师渡淮,与周是修同上书,指斥用事者。永乐时,预修《太祖实录》,改右长史,从王之籓桂林。尝为王陈八事,曰:慎起居、寡嗜欲、勤学问、养德性、简鞭扑之刑、无侵下人利、常接府僚以通群情、简择谨厚人以备差遣。又作《端礼》、《体仁》、《遵义》、《广智》四门箴献王。久之,以疾乞归。成祖怒,贬宣府鹞儿岭巡检,卒。
陈继之,进士,授户科给事中。上疏僧人占田过多,“以江南僧道多占腴田,蚕食百姓,乃奏请僧道人给五亩,余以赋民”。燕王朱棣起兵发难时,他“疏陈备御六事,复请擢徐增寿以阻击逆谋”,建文帝未予采纳。朱棣即位后,被杀。
廖升,明代官员,襄阳人,博学有史才。与当时名士方孝孺、王绅等交往甚密。洪武中为左府断事,升任太常少卿。敕修《太祖实录》,他与高逊志充副总裁官,后燕王朱棣南下夺位,他闻知恸哭,自缢死。
袁珙,字廷玉,鄞人,号柳庄居士。其高祖袁镛,宋季举进士。元兵至,不屈,举家十七人皆死。父亲袁士元,翰林检阅官。珙生有异禀,好学能诗。尝游海外洛伽山,遇异僧别古崖,授以相人术。先仰视皎日,目尽眩,布赤黑豆暗室中,辨之,又悬五色缕窗外,映月别其色,皆无讹,然后相人。其法以夜中燃两炬视人形状气色,而参以所生年月,百无一谬。
葛诚,不知所由进。洪武末,为燕府长史。尝奉王命奏事京师。帝召见,问府中事,诚具以实对。遣还。王佯病,盛暑拥炉坐,呼寒甚。张昺、谢贵等入问疾。诚言:“王实无病,将为变。”又密疏闻于帝。及昺、贵将图王,诚与护卫指挥卢振约为内应。事败,诚、振俱被杀,夷其族。
张信,浙江定海人。字彦实,号城甫。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常直谏朝政得失。时太祖传旨诸王子各抄诗一首御览,张信授韩王书杜甫无题诗“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上呈,太祖览后不悦,由此记恨张信。二月会试,学士刘三吾任主考,所取进士均为江、浙、闽等南方各省士子,中原、西北的考生及其后台谤声四起。太祖命张信等六七位翰林、侍讲复阅试卷。复卷时,有的同僚主张更换几名,以迎合朱元璋旨意;张信阅卷后认为三吾所取无私,坚持秉公维持原取。太祖益怒,下令刘三吾戍边,张信等弃市处死。张信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精《尚书》、《毛诗》,有少量诗文传世。遭弃市后,亲友将其尸归葬故里,题曰“状元张信墓”。
陈植,庐江人,元末举乡试,不仕。洪武间,官吏部主事。官兵部右侍郎。燕兵临江,植监战江上。慷慨誓师。部将有议迎降者,植责以大义,甚厉。部将杀之以降,且邀赏。燕王怒,立诛部将,具棺殓葬植白石山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