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海运济辽

元宵节假期过后,这个年算是过完了,各衙门也重新开门上值。

只是,似乎一开头就不是好兆头,也预示着嘉靖三十八年似乎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景。

二月开衙不久,一份份来自边镇和江浙的战报就不断被送入京城,大同镇、宁夏镇皆有敌情,江南江北亦出现大量倭寇袭扰,声言若不放出五峰船主,他们会继续扩大袭扰范围,并逐渐北上攻打山东等沿海府县。

至此,一度被朝廷遗忘的阶下囚大海盗王直的名字又一次在朝堂上被人提起,只是这次的争论明显小了很多。

去年为了是否要逮捕王直,朝中还有大臣认为可以按照胡宗宪所奏——招安,但是在看到江南、江北连遭倭寇袭扰后,愿意保王直的大臣迅速减少。

大明朝,是不能被区区倭寇恐吓住的,即便认为应该招安以平息海疆的大臣,在这个时候也选择了闭嘴不言。

现在唯一还要等的,就是浙江按察使司呈送王直的审问记录了,按照记录就可以定罪并进行处罚,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以目前的情况看,王直必死无疑。

六月,一份巡抚辽东都御史候汝谅的急报就被快马送到了通政使司,通政司看了急报不敢怠慢,立即起身出了衙门跑向内阁驻地——文渊阁。

很快,辽东遭遇百年大灾的消息就在京官中传开。

巡抚辽东都御史候汝谅陈情:辽左滨海,水陆艰阻。过去遭受天灾,仅数城或数月,未有如今日这样全镇被灾,三年五谷不登的。臣于春初奉命入境,见村里无炊烟,野多暴骨,萧条惨楚,目不可忍视。去年凶馑,斗米银八钱,母弃生儿,父食死子,父老相传,咸谓百年未有之灾。今值夏秋之交,水灾虫灾并发,斗米贵至银七钱,冬春更不知如何。请大出内府银钱,以救一镇生灵。

“母弃生儿,父食死子”这样的文字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巡抚给朝廷的奏报中,瞬间就戳中了朝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臣们的激点,一时朝野哗然,无数为辽东请命赈灾的奏疏雪片般飞入通政使司。

灾,是一定要救的。

户部尚书贾应春被内阁火速召见,询问户部钱粮情况,这样的奏折内阁是不敢耽误的,必须第一时间了解到详情,户部能给出多少钱粮用于赈灾,票拟的时候才好一并写上。

只是内阁的动作始终还是要比锦衣卫慢上一步,在他们召集户部尚书商议救灾事宜之时,锦衣卫已经将抄录候汝谅的奏章先一步送入了西苑。

嘉靖皇帝在永寿宫中看到这份奏报,愣愣的沉默了半晌才吩咐道:“传内阁阁臣,六部部堂速来西苑。”

而此时的内阁中。

“严阁老,户部可出银六十万两,可是却拿不出等价的米粮,今年南方少雨,多地大旱,漕运也大受影响,今年的漕粮都没法保证运输,哪里来的粮食调运辽东。”

说话的自然是贾应春,他接手后的户部,一番整顿后,又是抠抠搜搜大半年才积攒下一点银子,现在又是一场天灾,贾应春就知道,这笔银子是保不住了。

一镇灾民,那是不能不救的,除非不要关外的千里国土。

而且,就算你不要那片土地,那些人可都还是明人,大明朝廷也不能视而不见,任其饿死吧。

“那就断了商路,优先过漕船,保证粮道通畅。”

徐阶开口说道。

“徐阁老,前俩月就已经下了公文,现在江河上堵了无数商船,眼看着汛期将至,那边早就已经闹得沸反盈天了,还要再加运几十万两银子的粮食,是真的办不到。”

正在这时,门外脚步声起,一个小内侍飞跑着进屋向里面众人传旨道:“皇上口谕:传内阁阁臣,六部部堂速来西苑。”

“遵旨。”

“臣,遵旨。”

包括严嵩在内,所有官员纷纷起身接旨。

小内侍扫了一眼屋里众人,传完消息后的他冲着几位官员拱拱手转身就跑了出去。

翰林院里,魏广德独自坐在值房里思索着刚才听到的消息。

辽东大灾,惨,真的惨。

不过和贾应春想的一样,魏广德这会儿思考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粮食从江南运到辽东去。

九江商人不少,以往他们都是拿着江西籍官员的名帖,以求在过水闸的时候能够优先通过,只是今年不同了,大量的商船都被堵在水闸外,优先保证漕船过境,据说这是户部下的公文。

这个公文,魏广德还真知道。

他是在酒宴上从贾应春口中知道的,南方今年又是数省大旱,直接导致漕运因缺水而有断航的风险,现在只能优先保证漕船安全。

商人们找到魏广德这里求助,魏广德也只能一摊手,爱莫能助。

漕粮是什么?

那是保证京城和边镇口粮的,这个节骨眼上还是不要去凑热闹才好。

只是现在,辽东又缺粮,还能怎么办?